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1、例2。
一、再现生活,揭示规律
课件(播放):钟声。
师:刚才钟声响了几次?(6次)如果每响一次打一个点,要打几个点?(6个点)其中有几个间隔?(5个)
(伴着敲钟的声音,课件同步打出6个点· · · · · ·)
师:屏幕上是点多还是间隔多?(板书:点与间隔)点与间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点数=间隔数+1)竖起我们的左手手掌,同桌相互观察手指与间隔之间有没有“点数=间隔数+1”的相等关系?
[设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设计“敲钟”的声音与间隔、手指与间隔,通过数与形的巧妙结合引入“间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植树问题”的内涵和规律。]
二、迁移知识,寻求规律
师:如果老师把手掌当作一段路的一侧,在这段路的两端栽树,只栽2棵(伸2个手指),请问2个手指中间有几个间隔?(做手势表示。)如果“两端都栽”(板书)栽3棵、4棵、5棵呢?(再做出手势)手指中间分别有几个隔呢?间隔数与你伸出的手指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反馈汇报并板书:两端栽的棵数=间隔数+1)
[设想:用“手掌”演示学习内容,信手拈来,方便直观,巧妙地揭示了点与间隔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主发现并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埋下伏笔。]
三、自学新知,应用规律
引导学生用学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提问:
①你认为这道题中哪些词最重要?(“一边”、“两端要栽”、“一共”)
②小组合作用各人的笔代替所栽的树,在老师分发的纸条上依次按题目要求摆出2棵,观察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棵数=1间隔+1,摆出3棵后,再观察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棵数=2间隔+1,继续摆出4棵、5棵……观察后,师生概括规律:植树棵数=间隔数+1。
3.自主解答:100÷5=20(个间隔),20+1=21(棵)
4.巩固练习(课本第119页1题):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千米=2000米,2000÷50=40(个间隔),40+1=41(座),41×2=82(座)。
[设想:学以致用,把数学知识寓于生活,行于指尖,回归课堂。让学生在纸条上用笔代替树,摆一摆栽树情况,并观察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发现植树棵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巩固“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四、对比发现,再寻规律
1.出示例子: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之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2.讨论、操作:
①这道例题中哪些词最重要?(“两馆间”、“两旁”、“相邻”、“一共”)
②比较例题2与例题1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两馆间的小路两旁”的意思,进而明白由一边要栽变成了两旁都要栽,由两端要栽变成了两端有建筑物不栽。)
③操作:用两个文具盒当作两馆,分别摆在纸条的两端,小组合作继续在纸条上按题目要求依次摆出1棵、2棵、3棵、4棵、5棵,然后画出线段图,并说说所栽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
3.教师启发思考并小结:当两端不栽或有建筑物时,“栽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规律?[板书:(两端不栽)棵数=间隔数-1]
4.尝试解答:60÷3=20(个间隔),20-1=19(棵),19×2=38(棵)
5.师生讨论后总结: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植物问题”(板书)。解答这类题目时,我们先要审题,找出题中的重点词、比较区别条件与问题,再画出点与间隔关系的线段图,然后根据线段图思考,该“加1”还是该“减1”,然后进行解答。
[设想: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辨析中鉴别,在矛盾冲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用文具盒代替树在纸条上摆一摆,从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植物棵数与间隔的关系,进一步认识解答“植树问题”的规律。]
五、巩固拓展,深化认识
1.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锯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一共要多少分钟?
2.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600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设想:变式练习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的最好手段。前两题将“植树问题”引伸到“锯木头”及公交车“设站”的问题,深化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画线段图表示)始终不变,变式题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作者单位
陆良县中枢镇盘江小学
陆良县马街镇郭家小学
◇责任编辑:李瑞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