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简易方程”,教材给出的几类方程中,不包括形如“a-x=b”与“a÷x=b”这两种类型的方程。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时常会依据题目内容的叙述顺序去列方程,因而有时就会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但学生又不会解。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调整叙述顺序,顺应知识基础”的策略,感觉效果不错。
例:买苹果和梨共花10.4元,买苹果2千克,买梨3千克,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元?
学生根据原题的叙述顺序,易列出方程为10.4-2x=2.8×3,但却不会解。此时,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思路是对的,所运用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正确的,然后指导学生重新审题,并按下列步骤进行思考。
1.设出未知数x;
2.把未知数x当作一个已知条件,找到与其联系紧密的条件;
3.再找到其他联系紧密的条件;
4.把联系紧密的条件放在一起,整理后重新叙述该问题。
学生认真思考并完成上述步骤后,原题就能调整为:苹果每千克x元,买了2千克;梨每千克2.8元,买了3千克。买苹果和梨共花10.4元。
根据这一顺序,学生稍加思索就能列出方程2x+2.8×3=10.4,且会解这个方程。
从调整后的叙述中可以看出:
1.叙述的顺序清晰、流畅——按事情发展顺序,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2.体现了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特点——把未知数当成一个已知条件安置于题目内容中去思考,未知数直接参与了对问题的分析,且参加列式。
3.顺应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能够列出前面已学过且会解的某一种类型的方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2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