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只驴子驮着一包盐渡河时,在河边不小心滑了一跤跌进河里,顷刻之间,那包盐被河水溶化了。驴子站起来后,顿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于是它异常惊喜,认为自己获得了“经验”。后来有一次,这只驴子驮了一大捆棉花又要渡河,它以为再跌进河里可以同上次一样减轻重量,就在走到河边的时候,故意不小心滑了一跤跌进河里。可是,这一大捆棉花却吸收了很多的河水,重量增加了很多。驴子不但站不起来了,而且身子一直往河底沉,直到淹死。
驴子为什么会被淹死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驴子没有正确地对待“经验”,而是机械的套用“经验”,对于变化了的事物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策略,最后只能是葬身水底了。读了这寓言故事,忽然想起不久前的一次教学,反思自己,不正是那只“可爱”的笨驴吗?
那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59页的《解决问题》一课,在对这节课进行教学预设时,我发现书上的主题图“去游乐园”是两幅连续的情境图,小朋友去游乐园玩的人数需要从上一幅图“小朋友在公园里划船”中寻找。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理解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情境分离无疑会增加孩子学习的难度。
我决定来一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编情境。怎么改编呢?正当我苦思冥想时,无意中翻阅了一篇资料,咦,有了!一年级时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我就设计了一节“小兔过生日”,让孩子们高高兴兴地为小兔过了一次生日,这次我何不来个“小兔春游”呢?说干就干,我把这节课的几个环节设计成了“小兔乘车”、“小兔分萝卜”、“小兔过生日”等。上课了,看着孩子们个个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地迎接我走进教室,我想今天的课他们一定会非常喜欢。课始,当我满怀激情地宣布“今天我们和小兔一起去春游好吗?”孩子们的回答显得有些低调,看得出,有些孩子的兴奋劲已经减少了一半,甚至有几个孩子在下面小声地嘀咕着:“又去春游,老师老骗我们!”一旁的孩子接着说:“你怎么那么笨,老师是给小兔去春游,当然是假的啦!”听了他俩小声的嘀咕,我的心“咯噔”一下,孩子们说的似乎很有道理.他们已经能识破老师的“诡计”了,可是以前他们不是很喜欢“过生日、去春游”吗?当我出示例题信息:有3组小兔,每组8只,每辆车坐4只后,问:小兔们需要几辆车,你会解答吗?孩子们还是很快参与进来了。
通过独立列式、集体交流,他们理解了:先算小兔的总数,再算需要几辆车.并列出了综合算式:8×3÷4=6(辆)。课还在顺利地进行着,下一题的练习是:兔妈妈拿出了2盆萝卜,每盆9个,分给3只小兔,每只小兔可以分到几个?当我把“小兔分萝卜”这项任务交给学生时,只听又有几个孩子轻声地说:“怎么又是分萝卜呀,老师每次讲小兔时总让我们分萝卜!”这小家伙,看来已经摸透了老师。那我的下个练习可怎么办呀!要知道下一题是:今天刚好是兔宝宝们的生日,兔妈妈想给宝宝们过生日,兔妈妈买了72个小蛋糕,每张桌子坐了3只小兔,有3张桌子,每只小兔可以分到几个蛋糕?看着孩子们终于勉为其难地分完了萝卜后,我却没有勇气再来让孩子们“分蛋糕”了。可这又是本节课的难点,不把手中的“菜”拿出来让学生尝尝怎么行呀?无奈,我还是硬着头皮让孩子们来分蛋糕。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的脸上再也没有课始时的兴奋劲,木然的表情告诉我他们似乎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一节课终于完了,当我带着“哄骗者”的感受回到办公室后,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一年级甚至是二年级的上个学期,孩子们还是那样乐意地让我“骗一骗”呢?当我把这一问题抛给办公室的同行们时,他们的解释使我豁然开朗。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童话、故事情境的依赖心理正在逐渐消失,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大增,思想成熟地早。再者,春游远足,生日聚会本是孩子最喜欢的节目,可每次只能和小兔、小熊一起过难免会产生失落感,久而久之他们再也不相信“狼来了”。知道这是老师“骗骗他们的”,产生低落的情绪也就在所难免了。是呀,我怎么没考虑到孩子的心情,而一味地一成不变地套用自己的经验呢?痛定思痛,我决定在下个班级上课时改变教学策略。选择学生喜欢的离他们生活较近的情境进行教学。
那段时间学校正在举行长跑比赛,孩子们正热火朝天地进行长跑锻炼呢。我灵机一动,把例题改成了:二年级6个班举行长跑比赛,每班选了6个运动员,9人为一组。没想到一说到长跑比赛,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那兴奋劲好象真的来到了运动场参加比赛呢!接着让学生从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二年级参赛队员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接到任务”,孩子们就开始独立列式,主动交流起来,不仅列出了6×6=36人),36÷9=4(组),还列出了6×6÷9=4(组)的综合算式。叙述起自己的思路来他们也更得心应手了:先算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再算一共可以分成几个小组。看着他们兴高采烈地交流着,我知道他们已经完全理解了。
由于受前期积累的许多丰富“经验”的影响,我忽视了由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心理变化,也就直接导致了前一节课的失败。教学经验的累积,无疑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但是,我们必须懂得“经验”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便捷地获得成功,也可以使我们因此而故步自封缺乏创新。驴子的经验不是最好的见证吗?第二次教学时,我把学生最近感兴趣的长跑比赛搬到了课堂上,孩子们犹如来到了比赛场地,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加了,课上,孩子们相互争辩着,相互启发着,他们的脸上个个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次“教学事件”使我明白了:教师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需要“经验”,但是对待“经验”,只能借鉴,不能完全照搬,甚至还要对“经验”进行不断的改造与创新。否则,驴子的下场可能就会在我们的课堂上不断重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1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