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需要回归数学教学本色,本色课堂也脱离不了创新,怎样才能使这两者自然结合,这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试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回归本色是为了追寻“有效”
1.学科本色与有效性
老师要从数学学科本色角度组织40分钟的课堂教学。例如《圆的认识》一课,其中有很重要的数学基本元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圆形物体。教材有一句话很重要:圆与我们以前学习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我们学校的刘老师的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让学生观察图形(圆、三角形、各种四边形)旋转的过程,感受圆和其他图形的区别,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凸显数学本色。再比如:“在圆上”这个概念虽然在新教材上没有出现,但刘老师在教半径这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指出半径是圆心到哪儿的线段?紧接着在圆上点一个点,追问:这个点在哪里?这样就使学生对“在圆上”这个概念有了清晰的了解,而不是今天课上由老师直接告诉他们。“在圆上”这个概念清晰了,那么半径、直径概念的得出也就顺理成章了。
数学课堂离开了数学的学科本色,就不能抓住数学的本质,那么数学课的数学味就淡了,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就谈不上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了。
2.“学”的本色与有效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体现学习本色很重要。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也发现好像有的学生变得不会学习了,具体表现在问得多想得少,说得多做得少;学生在课堂上精神状态过于松弛或过于兴奋,没有了一丝紧张感。
例如当前的计算课教学,有的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算法,忽视了“口诀”的作用;课堂中过于追求教学情境的创设,过于强调计算生活化;算法探究的多,计算练习得少。
我们应该还给学生学习的本色,该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还是要让学生翻书自学;该要记住的内容还是要让学生去识记:该练习的还是要让学生进行有层次的、适量的练习。
3.“教”的本色与有效性
课堂永远离不开老师,老师在课堂上的本色是为学生成功有效的学习提供到位的服务。本色应该体现在一个过程中,是从不懂到懂,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教”的本色不能改变,因为它是教学的本质。很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和做法,不管新旧,只要它是有效的。在新课程中就要使用并发扬光大。
二、大胆创新也是为了追寻“有效”
1.教材使用的创新与有效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特别是开公开课,不是先去研究教材,而急于在教材处理上进行创新,一般不用课本的主题图和例题。这样的教材处理创新是为了形式上的改变,还是为了教学的有效性?这值得我们深思!
在钱金铎老师的“商不变的规律”教学内容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1)忠于教材
钱老师一句“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除法运算中的规律”,把学生带到一个问题背景中,采用视算、口算的计算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规律的活动。本节课用的都是课本上的材料。只是把课本上的口算题的数据和顺序做了一点改变。
(2)超越教材
看似不经意的处理(口算题的数据和顺序做了一点改变),却能引领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地拓展、延伸。因为钱老师抓住了这节课的本质,对教材进行处理和创新,更好地体现了编写者的意图与愿望,达到了教学有效的目的。
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正确把握课时目标,再考虑学生的需要。为了让教学更有效,在忠于教材前提下超越教材进行创新。教材处理是否需要改变,怎么变,其依据应该是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设计的创新与有效
对于教学设计这个问题,我们都有一个这样的经验,我们总是在思考“现在都流行什么样的设计?”、“怎样才能设计得和别人不一样?”、“怎样设计才能把课件很好地用上?”等问题。而对类似“怎样的设计才有效?”、“为了更有效,我的设计该进行怎样的创新?”的问题思考得很少。
惟有教学设计创新,数学课堂才会精彩连绵;惟有教学设计创新,青年教师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我们呼唤“为教学有效”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设计创新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学设计创新是为了更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更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3.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有效
实际上,我们倡导教学手段现代化,首先倡导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不单单是用媒体技术现代化来代替教育现代化的全部。教学功底深厚的教师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展开教学的。却能把学生引进充满奇趣的数学世界,以至于课后还回味良久。用简朴、常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常有“数学味”的课,那是教师“化腐朽为神奇”专业水平的体现。手段是为目标服务的,教学手段上的浮华必定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学生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才是最有效的”,这句话为我们带来一个很好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