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真实为本
数学教育属文明传承,人类文明是真与实的结晶。
因此,数学教育必须以真实为本。任何漂浮、虚假、脱离实际、违背科学的做法都是有害的。本文拟撷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片段,就小学数学教育的“真”与“实”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与同行研讨。
一、对“花棒”说“不”
小时候读《水浒》,一开始就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命运所牵挂。因遭高俅迫害,王进连夜携母逃离京城。途中母病,滞留史家庄。史太公令儿子史进拜王进为师,史进不服,将手中之棒舞得如风车般旋转,来与王进比试。刚一交手,即被王进一棒打翻。史进此时方悟自己的本事不值半分。王进评其先前所学乃是“花棒”,使时好看,上阵全无用处。
从那时起,我才知道这世上原来竟有“花棒”这种东西。也是从那时起,我就对这种误人的“花棒”深恶痛绝,并以为所有如“花棒”般的虚假技艺均应从此绝迹。殊不料近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又见“花棒”。
那是一堂“圆的认识”课,当教师告诉学生“在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圆”后,就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看应给这个定点取个什么名字?于是各个小组纷纷展开热烈的讨论。
数分钟后,教师让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发言。于是课堂上立即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有的说应叫“特定点”,有的说应叫“原点”,有的说应叫“顶点”,有的说应叫“中。
心”……真是五花八门,热闹非凡。
正因为热闹,许多人大加赞赏;正因为热闹,一些评委笔下也打出了高分。而我却像误吞了苍蝇般的难受。“假成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假技艺的认可,就是对真功夫的亵渎啊!
我不反对课堂讨论,但要看有无必要。概念的名称实质上只是一个符号,是一种人为的规定,完全无须讨论。而且由于早有定称,讨论也是白讨论:终不成根据某班学生的意见,就把国际上使用了几千年的“圆心”改为“原点”、“顶点”之类!
喝彩者认定这一教学片段是本课堂的“出彩处”与“闪光点”,而我却认为这恰是一处致命的败笔。为了“出彩”,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以至于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等重要知识点,统统一语带过;为了“出彩”,该看的课文没看,该做的题目没做,基本训练很不到位。我真担心,此风若长,不仅西方数学教育民主、开放等长处难学到手,就连自家原有的基本功扎实、运算和推理能力强等优点也将丧失贻尽。愿同行善辨真伪,扎实从教,理直气壮地对“花棒”说“不”。
二、要真正联系实际
在一节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上,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有一些体重不尽相同的小朋友打算租船游湖,而每条船的载重量均为100千克。教师要求学生为这些小朋友设计既安全又省钱的乘船方案。
只听说过货轮是先磅重量再载货的,这种按游客体重来决定每船载客人数的做法却是从未听说过。至少在我到过的景点,从未出现过游客先称体重,再按轻重搭配登船游玩的现象。
退一步说,即使在某国某地确有这一规矩,但我认为,这载重量仅100千克的游船也未免过于微型了。
试想:两口子,外加一个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三人体重之和不能超过100公斤,这条件也太过苛刻,如此家庭恐不在多数。弄不好壮实的爸爸一个人便要占去七八十公斤的份额。倘真如此,则无论孩子如何瘦弱矮小,妈妈如何节食减肥,母子二人体重之和也实难压缩到二三十公斤以内。于是乎,一家三口同乘一条船去游湖竟成奢望!请问,使用这类微型游船的景点还会有客源吗?经营这一生意的老板还有钱可赚吗?
应该说,教师的本意是好的,但创设这样一个脱离实际的情境却不能不说是个失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违背初衷的现象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没有深入生活去挖掘数学问题,仍然习惯于“想当然”地编造。也许有人会问:照这样说,那么像“小猴卖桃”、“龟兔赛跑”之类的题就更不能编罗?我的看法是:这类童话式的情境反倒可以创设,因为孩子们早知童话并非现实,在解答完“小猴卖桃”的数学题后,他们若想买桃,也决不会去满街找猴,而一定会去水果店或水果摊。倒是上述这类貌似联系实际,实则脱离实际的情境极易误导学生。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教师的话在低年级孩子中尤具权威性。我们教师的责任就是引领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他们逐步认识身边的真实世界,可千万莫在经意或不经意中,使孩子对那些打着“贴近生活”的旗号,实则远离生活、纯属虚构的虚假情境深信不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