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数学课堂”应该干什么?“数学课堂”应该怎么样?……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思考,并且最终必须自己作出回答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数学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一直苦苦追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数学课堂,努力使学生把数学学得“多滋多味”。现撷取几个课堂教学片断,阐释我对“新课堂”的粗浅感悟。
片断一:数学广角——
搭配问题
多媒体出示:牛奶、豆浆、蛋糕、油条、饼干。(要求:饮料和点心只能选一种)
师:我的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
生(通过实物图片进行拼摆得出):6种。
师:可以用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吗?
生 (文字描述):牛奶分别和蛋糕、油条、饼干搭配,豆浆分别和蛋糕、油条、饼干搭配。
师:还有没有用其他方法表示的?
……
感悟一:数学课堂不能缺少“数学味”
数学之所以为“数学”,是因为它有数学味。透视当今的数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求全,教学内容求广,教学手段求新,人文提升求高……然而,数学课堂往往不求数学的本质——数学味。案例中,没有烦琐的要点分析,没有机械的内容概括,更没有无意义的逻辑演绎,我们看到的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实践。可以感觉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满足于让学生做一些感官的描述,而是逐层深化地引导学生对同一个生活原型进行观察和提炼,不仅使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经历了“感官描述(具体的事物)——文字表达(自然语言)——符号表达(数学语言)”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而且使并非具有鲜明数学特色的教学过程具有浓厚的数学味。
片断二:比的意义
师(出示下图):选出你认为最美的长方形,并给它们作上标记。
结果,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2号、4号和5号长方形。
师: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的选择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么,这些长方形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呢?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个长方形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生:跟它的形状有关。
生:最好不要太瘦,也不要太胖,比如说这里的1号和3号长方形。
生:我觉得长方形美不美,与它的大小并没有什么关系。
生:似乎跟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有关。
……
师:确实,长方形的美与它的长和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不妨试用2号、4号和5号这三个长方形的长除以它们各自的宽,看看最后的结果有没有什么规律。
……
感悟二:数学课堂不能缺少“人文味”
有人说,数学课堂应当是数学文化流淌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去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自由天空。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比他人具备更加敏锐的数学视角,以捕捉现实生活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为数学教学所用,并真正转化为学生数学成长的有效资源与动力。这里,教师根据黄金分割原理使“美与比”的关系得以深刻展示,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的无限魅力,体验到数学知识所蕴涵着的巨大的人文力量。
那么,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使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呢?本片断让学生选出认为最美的长方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师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推进,努力使“比”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让数学课堂真正美丽起来。
片断三:分数与小数相除
学生通过对 的独立计算与全班交流后,大致有以下几种算法:
师:你们喜欢哪一种算法?能说一说你的理由吗?
生:我喜欢分数化小数,这样直接相除比较方便。
生:我喜欢直接相除,这样做速度非常快,也非常方便。
生:我喜欢小数化成分数,因为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生4:比如
感悟三:数学课堂不能缺少“个性味”
教学4÷0.8时,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不同的认知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了不同的发展可能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以对错及个人喜好评价学生,而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塑造、表达和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真正展现自我。
片断四:分数的意义
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教材通过两个层次对单位“1”进行了剖析,从而说明了分数的意义。对于第一层次的理解,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已作了反复的练习。如果按教材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索则显得枯燥无味,不仅扼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而且也不利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引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两个层次合并成一个层次,作如下安排。
(1)自主探索,创造分数。
a.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了一套学习材料,有一张圆形纸片、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一群小羊图及每两个同学的12根火柴棒。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材料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自己创造一个分数,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得到分数的。
b.小组内自主交流。
(2)个体汇报,相互评价。
a.你选择了哪种材料?创造了什么样的分数?请向大家展示。
b.同种材料,创造的不同分数还有吗?
c.比较思考,在同种材料创造分数中,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分数呢?(相同点是平均分,不同点是平均分成的份数与取其中的几份)
d.继续展示各种材料创造的分数,重点比较相同点与不同点。
(3)分类思考,揭示单位“1”的概念。
a.刚才,同学们把各种学习材料平均分后,得到各种不同的分数。现在请小组讨论,把平均分的对象分分类。
b.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分类,教师同步板书: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c.小结。
……
感悟四:数学课堂不能缺少“课程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数学教材是教学的第一凭借,是教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