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独创地发现新问题和提出新见解并具有创见的思维。它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而“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适合的学科之一”。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开放性练习,引导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并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是学生探索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教学中,针对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巧设问题,能扩大学生思考的范围,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视野,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努力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我们用什么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用什么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吗?可能会转化成什么图形?(3)老师这儿有一块梯形纸板,要求它的面积,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答吗?
显然,这几个问题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思考和探索空间。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情境中被激活,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自己操作,独立思考;有的学生三五人一组,展开激烈的讨论,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大胆探索,学生的转化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通过梯形上底的一个顶点向下底作一条腰的平行线,将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或向下底的一个端点连线剪成两个三角形;有的学生通过梯形两腰中点将梯形剪成两个小梯形后,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通过梯形一个顶点和对边腰的中点将梯形剪开,旋转、平移拼成一个三角形……每一位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S=(a+b)h÷2,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同时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创设探索情境。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用“再创造”的眼光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大胆探索,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以23-7为例)时,可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如下的“再创造”过程:
(1)让学生经历例题的“再创造”。
①出示“2”、“3”、“7”、“-”、“=”等卡片。
②你能用上面的卡片摆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算式吗?
③展示学生摆出的算式。
④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引出例题:23-7。
(2)让学生经历口算方法的“再创造”。
①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出结果,有困难的同学可用小棒摆一摆。
②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想一想,你在小组交流时,怎样说才能使别人听懂你的方法?
③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算法1:从23里一个一个地减,一直减7次,得16。
算法2:把23分成13和10,13-7=6,10+6=16。
算法3:把23分成20和3,20-7=13,13+3=16。
算法4:把7分成3和4,23-3=20,20-4=16。
算法5:把23分成13和10,10-7=3,13+3=16。
算法6:把23分成20和3,7-3=4,20-4=16。
……
④讨论:这么多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单些?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让学生利用口算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参与口算技能的简单应用,体验学习口算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样的“再创造”过程中,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数学探索活动,找到自己认为的最优算法,体验了自我创造的愉快情感,学生的学习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二、引导联想,拓宽思维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联系到另一种事物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它是创造的翅膀。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感官时空的限制,扩大感知领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他们的思维。
1.类比联想。
类比思维是从要解决的问题联想到与它类似的、熟悉的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待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中,教师运用这种方法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思维与解决数学问题,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应用题:“王老师为学校买体育用品,他所带的钱正好可买12个篮球或18个足球。如果王老师买了8个篮球,剩下的钱全部买足球,还可以买几个足球?”按一般思路求解,既不知价钱,又不知总钱数,学生感到困难,甚至难以下手。教师可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到工程问题,把总钱数理解为总工作量,把“带的钱可买12个篮球或18个足球”理解为“甲、乙两人完成总工作量各需12天和18天”。那么,就得到一道工程问题:“一项工程,甲做需12天,乙做需18天。现在甲先做8天后,再由乙接着做,还需多少天能完成?”由此得到原题的解答方法:(1-1/12×8)÷1/18=6(个)。这样联想,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深刻性,而且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多向联想。
多向联想是根据问题中的条件,从不同角度展开丰富的联想。学生的联想越丰富,思路就越宽阔,解题方法也就越新颖、越多样。通过多向联想,把已学的有关知识沟通起来,促进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教学应用题:“某厂有工人126人,男、女工人数之比是5∶4,男工有多少人?”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根据“男、女工人数之比是5∶4”展开联想:(1)男工人数占5份,女工人数占4份;(2)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5/4;(3)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4/5;(4)男工人数占工人总数的5/9;(5)女工人数占工人总数的4/9;(6)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1/5;(7)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1/4……由此可得到按比例分配、归一、和倍及分数等问题来解的多种解法,并能很快地找到最简单的解法:126×5/9=70(人)。这样,既优化了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