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陈军老师《“七桥问题”的启示》,深受启发。陈老师从欧拉用一笔画解决“七桥问题”,进而把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可谓学以致用。但笔者对陈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想与陈老师商榷,同时也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陈老师为了说明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数学模型的方法,举了自己教学的一个真实案例: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王阿姨下岗后,做起了小本生意。她以每双13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凉鞋,售价为14.8元。卖到还剩5双时,除去购进这批凉鞋的全部开销外,获利88.G,你知道王阿姨共购进凉鞋多少双?
在陈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得出了如下解法:
解法一:14.8-13=1.8(元)
88+14.8×5=162(元)
162÷1.8=90(双)
解法二:88+13×5=153(元)
153÷(14.8-13)=85(双)
85+5=90(双)
解法三、解法四略。(具体解法参阅2006年《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
仔细推敲陈老师设计的这个习题,我们不难发现如下问题:
1.这个练习题的安排不具有针对性。从文中可以看出,这道练习题是在学生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的,但从题目本身及学生的几种解法中看不到百分数应用的影子,这样安排不符合练习设计的巩固性、针对性和发展性原则。
2.题目的条件过于开放,有些信息不能用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学生的解法不足以解决问题。要解决陈老师设计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以下几个概念:进货价、成本、售出价、净利、毛利等。14.8-13=1.8(元)是每双凉鞋的毛利,“获利88元”是“除去购进这批凉鞋的全部开销外”的净利。可以看出,陈老师和学生都把进货价误作了成本价来计算,然而进货价与成本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限于篇幅,笔者这里不再加以比较。
我们用于数学教学的实际问题,其实都必须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应舍去一些与数学教学目标无关的因素。事实上,正是这种经过加工改造过的实际问题,才适合做课堂教学之用。换句话说,“学校数学”中作为教学用的实际问题,通常是现实问题的某种模拟、简化或典型化。如果缺少这一抽象、概括的过程,只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
笔者认为,就此题而言,稍做改进即可:王阿姨下岗后,做起了小本生意。扣除购进这批凉鞋的全部开销外,她以成本价每双13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凉鞋,又以每双148元的价格售出。当卖到还剩5双时,获利88元,你知道王阿姨共购进凉鞋多少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