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例,理解与掌握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3.渗透知识源于实践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比的意义
师:下面是我们人大附小校门的四张不同规格的长方形照片,请同学们欣赏。
(出示照片,如下)
师:你觉得哪些长方形照片看起来更美观、更舒服?
(全班统计,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A、B这两张照片)
师:在这四张长方形照片中,大多数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A和B,谁来说一说想法?
生1:C号长方形太长了,D号长方形太扁了,都不好看。
生2:A、B两个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比例比较匀称,看起来舒服。
师:看来,长方形好看不好看还与它的长和宽有关。
(出示A、B两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数据:长方形A长5厘米,宽3厘米;长方形B长8厘米,宽5厘米)
师:你们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吗?
(结合学生回答,师板书:长是宽的几倍:5÷3=5/3,8÷5=8/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3÷5=3/5,5÷8=5/8)
师:对于这样的关系,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比如说,在长方形A中,长是宽的5/3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5比3。那么,宽是长的3/5,可以说成什么?
生1: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3比5”。
师:谁会用比来表示长方形B中长和宽的关系?
生2:长与宽的比是8∶5,宽与长的比是5∶8。
师:想一想,什么是比呢?
生3:我觉得比与除法有关。
师(追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5:我看到这几个算式都是除法算式,发现比表示相除关系。
生6:求谁是谁的几倍,或者求谁是谁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算,又能说成“比”,所以我觉得比跟除法有关。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和分析。
[评析: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背景。课始,通过提供生动的、引人入胜的材料——“长方形照片选美”,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得出长方形照片美的程度与照片的长和宽的倍数关系有关,从而自然地把“比”与“倍比”、“分数”联系起来。这样就先从整体上揭示了“比”的本质,并且为后面“黄金比”的教学做了必要的准备。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除法与比的转化过程中,初步感知对两个数、两个量的比较还有一种新的数学表示方法,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
二、在对话交流中深入体验比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比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比的意义。
1.出示:(1)围棋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4人。(2)一辆汽车4分钟行驶了5千米。
师:你认为哪一组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如果能表示就请写下这个比,并想一想你写出的比是谁与谁比,比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笔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生1:第(1)题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来表示,第(2)题不能。(大多数学生都认同生1的意见,少数学生表示反对,师请双方代表分别说想法)
生2:因为第(1)题中的两个数量都是人数,单位相同,所以能用比来表示;第(2)题中的两个数量单位不相同,所以不能用比来表示。
生3: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不是已经知道比与除法有关吗?因此,第(2)题中的路程和时间也能相除,即能用比来表示。
生4:可是5÷4的得数表示什么呢?得数表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跟前面学习的倍数关系不一样啊!
师:刚才大家争论得很激烈,你们都有自己的见解。大家认为第(1)题可以说成两个人数的比,是因为它们单位相同,这是两个同类的量,比的结果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者几分之几。其实,第(2)题中的路程和时间单位不同,是两个不同类的量,也可以说成两个量的比,比的结果得到一个新的量——速度。
出示:(3)物美超市的香蕉售价是5元钱4斤。
师:这道题目中的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来表示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