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00:41:58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而新课程向我们提出:学生要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有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 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他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问题来认识事物,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许多似对非对,似错非错的题。若能抓住这些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不拘于教材教师,批判性地接受事物的创造个性。教学二年级的乘法时,我将加法算式:4+5+5+5+6改写成乘法算式:5×5。有学生立即指出:这样改写不对,不是说相同加数的和才可以改写成乘法,这里的加数不同不能写乘法。还没等我有所表示,又有学生发言:可以写的,因为4比5少1,6比5多1,正好是两个5,所以可以写成5×5。马上又有学生表示同意:我算过了,4+5+5+5+6与5×5结果是一样的。这样的场面作为数学老师,我是心中充满欢喜,及时肯定了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学生今后就得这样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源于教材而不拘于教材,在批判性的质疑解释的过程中,其创造性得以充分展示。

2、 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地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以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他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创设质疑性情境,巧妙的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设置悬念、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探个究境。如:教学“直线的认识”,在揭示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这个规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经过一点你能画一条直线吗?请你自己任意在白纸上取一个点,经过这点画一条直线,看谁画的快又好。学生动手操作起来。

师:经过这一点,你还能画一条直线吗?生继续画。

展示学生画的直线,师:大家看了有什么想法?

生1:大家经过一点画的两条直线的方向都不一样。

生2:我想经过一点还可以画直线。

师:你真勇敢,敢于提出问题,那大家能再画吗?

生继续画……

师:经过一点,你究竟能画多少条直线呢?学生动手操作。

一会儿,有的学生停止了画,有的直至老师说可以了还不肯停止。

师问还在画的学生:为什么你们还在画呢?

生1:我觉得还可以画。

生2:我觉得画不完。

……

在一步一步的探究中得出: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如这样的教学,教师不断设下一个个悬念,制造一个个冲突,由可以画一条,到可以画两条,到还可以画,直至画不完,让学生不断生疑、发问、去探究、解决,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变传统的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在这样的探究性质疑情境中,其创造个性得以倡导。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789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