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新课程也向我们提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经历数学交流的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同时有助于反思与完善自我认知方式,从而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个性。
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有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如:一题多解
8+( )+( )=15因为有两个变量,所以有几个答案。选择了第一个量,第二个量就跟着起变化,但变化之中又有规律。再如:计算8+9=( )时,同桌讨论有几种算法。在热烈的交流气氛中,孩子们畅所欲言,得到了多种的算法:从8接着数9个得17;从9接着数8个得17;看大数拆小数 得17;看小数拆大数得17;知道了9+8=17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得出:8+9=17。类似这样的题让学生讨论交流,有利于训练学生先分散再集中或先集中再分散的思维。
如:一题多问
对小学生来说,这里指的是让学生根据应用题已知的某些条件补充问题。问题的变化就会引起数量关系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十分灵活地加以审题、判断、列式,有8个男生擦桌,有12个女生扫地, ?我就鼓励学生小组讨论,你们可以补几个问题。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维,经过交流得出了各种问题。有求和,有求差,有求倍数,有问:男同学再增加几个就和女同学同样多?女同学支持男同学几个人,就一样多了?……学生在集体合作的交流情境中思维活跃富有探究性,个性得以释放。
教学中,抛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组际交流,甚至组织辩论。让学生面对问题敢于无所顾及的发表见解,在这样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集体氛围中,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时,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们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一课,难点是理解1米等于多少分米?,教学“1米=( )分米”时,我就让大家先猜,你认为答案怎样?大家七嘴八舌地猜了起来,在猜想情境中学习情绪一下就调动了起来。然后设计了又一个合作情境:小组自告奋勇用1分米的小纸条上来一张张地贴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能贴几个1分米。每组学生都踊跃报名上来,其间没轮到的学生我让他们配合贴的小组同学1分米、2分米地数。在大家的高涨热情中集体进行了动手合作的探究活动,形成了生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局面。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合作中一起思考,一起操作,一起探究,相互启发,相互融合,难点也就迎刃而解。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还是一件物品;而每个人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如此学习,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学生的创造个性得以充分释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7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