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科学化,既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学要求,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是新课程标准给数学教师提出的崭新课题。
课堂上,一方面我们放手让学生探索发现,鼓励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又怕学生偏离教材,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自己探索的方法一旦繁琐,与教材的思路不同,教师马上给出统一的标准答案,出现了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抑制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浓厚兴趣,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出现思维的惰性与狭窄性。
本课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割补法把它变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三角形的面积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三角形也可以用割补法把它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也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学过的这些方法,设计一种推导方案,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评析:揭示课题,提示学生可以把已学过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兴趣与信心。]
二、学生合作实验,主动探究
(学生汇报设计方案)
生:我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因为这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上底×高÷2,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下底×高÷2,由此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高÷2+下底×高÷2。
生:我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如下图),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下底×高,三角形的面积是(下底-上底)×高÷2,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底×高+(下底-上底)×高÷2。
生:我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下图),因为两个三角形能合并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即三角形的面积是(下底-上底)×高÷2,长方形的面积是下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底×高+(下底-上底)×高÷2。
生:我把两个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高没有变,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生:我把梯形分割成两个等高的小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是原来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
[评析: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操作、验证等活动,概括出一个计算程序,这就是公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三、比较分析,优化方法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推导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一个“新”问题转化成“旧”问题解决。这么多的推导方法,哪些更容易理解、计算更简便呢?
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汇总出两种结果:
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这两个公式计算时更简便快捷,同学们可以用这两个公式来计算梯形的面积。
[评析: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样不至于抑制学生的灵感和创造。]
[总评]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教师没有强制推行、硬性规定用书本上的公式计算,而是尊重了学生的探究成果,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分析、比较,亲身体验这些方法优化的过程,并从中选择最简捷有效的方法,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