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解决,感知“平均分”
师:今年是狗年(投影出示两只狗的情景),这里有两只可爱的狗,分别是小狗宝宝和狗妈妈。主人给它们6根骨头,你建议怎么分比较好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一样多、狗宝宝多、狗妈妈多。教师把学生的分法用符号记录下来。
如果出现三种分法,教师可设问:“哪一种分法比较特别?特别在哪里?”如果只出现一样多与狗宝宝多(或狗妈妈多)两种分法,则提问:“两种分法有什么不同?”
师:小狗宝宝分得3根,狗妈妈分得3根,像这样的分法你们知道叫什么分吗?(平均分)
师:我们可以说“把6根骨头平均分给了2只狗,每只狗得3根”。
【评析:一个简单而富有人文气息的情境,导出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平均分。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分法,是个体对情境不同理解的真实想法,都能找到相应的生活原型。在“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对比中引出平均分,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关于这一概念的外延。把平均分的过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点。因此,在课的开始,教师提供规范化的数学表达模式,非常有必要。学生运用数学化语言进行表达,要经历一个模仿、尝试的过程。】
二、情景辨析,认识“平均分”
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几幅图,看它们是不是平均分?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思考与判断)
师:为什么前面两幅图中的物品是平均分7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情境:把( )平均分成( ),每份( )。组织学生同桌之间自由地说一说。
师:为什么第三幅图里的物品不是平均分?怎样才能让它也平均分?
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分法。
【评析: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通过再现一些生活中平均分的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对比与调整,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内涵,实现概念的内化。同时,这也是对下一环节学生独立尝试平均分方法上的渗透。】
三、实践操作,体验“平均分”
1.明确活动要求。
师:平均分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下面我们就在“分一分”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平均分。 (出示学习要求,学生默读:把信封袋里的正方体平均分成3份)
师:看了学习要求,谁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做什么?
【评析:把学具放在信封袋里,并且不告诉学生学具的个数,这有利于学生经历一个最为原生态的平均分的过程。一个一个分、几个几个分或数出总数后再分,这些不同的思考方法都将成为可能。另外,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对于学习要求的解读,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很有必要。接下来操作实践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能正确地解读学习要求。】
2.操作与交流。
在学生独立操作的过程中(学具数量统一为12个),教师巡视指导,捕捉学生的不同分法。在确定典型性分法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师:你是怎么分的?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展示学生分的结果,并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
(1)1个1个分,分成3份,每份4个。
(2)4个4个分,共分成3份。
(3)分后再调整。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