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计算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他内容的学习,抓好了计算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等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可以说,没有计算,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把学生从纷繁的计算中解放出来,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思考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寻找解题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计算教学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大多数是粗心大意、马虎、书写不认真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都要注重启发学生计算。一是联系实际开发学生潜能。如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前出示:“玩具商店招聘售货员,应聘人员首先经过计算测试这一关。假如你参加测试,看你能不能过关。”按学生人数每人设计一道口算题,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这样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个个不甘示弱,争取算对。二是开放出题方式。让学生自己出口算题,人人参与,轮换出题。每节课前出十五道口算题,学生自己准备口算卡片,上课时出题的学生出示口算题,其余学生口算。这种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计算习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还要提倡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如一道口算题:8×9-8。在学生掌握了先乘后减的基本算法外,我还启发学生想9个8减去一个8就是8个8,8个8是64。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算速度,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以后,出示题目:“美术室有9个男同学,女同学是男同学的2倍,美术室一共有多少个同学?”这道题的解答方法不唯一,学生出现了三种列式,即9+9+9、9+9×2、9×3,并能说出其道理。这类题的解答方法灵活多样,学生跃跃欲试,主动探索,敢于展示自己的分析方法,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促进了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二、计算教学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我们知道,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需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计算的意义,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计算,发展数学意识。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
例如,教学小括号的计算时,出示例题:“冬季长跑锻炼计划中,小明和小红每天早上都要跑10分钟。小红每分钟跑120米,小明每分钟比她多跑30米,问小明每天早晨跑多少米?”列综合算式为120+30×10,学生发现按照计算顺序应先算乘法,但根据题意必须要先算加法。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矛盾和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获取数学知识的欲望。这时,教师再及时把小括号及其作用介绍给学生,他们的理解会更准确、深刻,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在具体情境中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具体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计算的方法。例如,教学小数乘整数的例题:“小明到超市买练习本,每本标价0.35元,他买了3本,应付多少钱?”学生列式后,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不难算出最后的结果。这时,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交流,寻找规律,探索算法。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不仅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而且对数与数的计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验转化的思想,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果教师仅仅给出算式,学生最后只能通过机械模仿例题来掌握计算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把握计算的合理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果园里采了460千克苹果要装筐,8个大筐每筐可以装60千克,6个小筐每筐可以装25千克,怎样装比较合适?”装筐的方法有很多,但要想最合适,就要使每个筐里都装满。小筐的数量不够多;大筐的数量足够多,但有浪费,所以只能大、小筐混合装。根据数的特点,学生不难找到60×6+25×4的算法,也就是用6个大筐和4个小筐混装。
三、计算教学要鼓励算法多样化
计算教学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新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调动计算方面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自主探索、交流和发现算法,实现算法多样化。
1、要创设算法多样化的情境。
例如,教学口算45+30,可以创设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欲望。接着让学生思考怎样算出45+30的得数,可以让学生合作讨论算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算法,使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和策略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形成自己的算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使不同的算法呈现出来,这时就会出现算法多样化。交流中,某些算法可能是不完整的或是不正确的,但通过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能使呈现出来的算法得以确认或得到调整和修正,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要把握算法多样化的尺度。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同一问题,学生可以得出许多不同的计算方法,虽然某些方法并不高效,甚至不合理,但却是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适当提倡算法多样化。
美国数学教育家培恩分析了一年级小学生的五种加法策略。第一种,数数。例如:“某一堆有珠子5个,另一堆有珠子3个,两堆合起来有多少个珠子呢?”学生用手遮住5个一堆的珠子,由5开始连续数三个数,从而得到答案8。第二种,从大数算起。如计算3+8,学生可由大数“8”开始数数。第三种,双倍数。根据学生的经验解释,计算同一数字相加的速度会比较快,如计算7+7比计算8+6的时间要节省一半。第四种,近似双倍法。如计算6+7,可提问:“哪一个双倍数更接近6+7?”等学生思考后,要他们说出较接近的双倍数。第五种,利用10的概念。例如,7+9可想为7+10得到17再减1等于16。实际上,学生的计算方法还有很多。同时,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一个过程。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另一方面,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比较、归纳,形成较为高效的方法,并对一些基本的计算通过多种方式达到熟练。所以。“算法多样化”不单单是要“多样”,而必须是要“有用”。
四、计算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对数与计算的一般理解,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根据培养学生数感的要求,除了在认数、建立数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之外,计算教学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计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一方面是重视学生的口算。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减计算及表内乘、除法。其次,要让学生探索并学会一些基本的口算。如整数中一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或整十数,一位数乘、除整十或整百数等口算,以及相应的小数的口算和简单的分数口算。这些对培养学生的数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加强学生的估算。首先,要让学生探索并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并能对自己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如207+296,可以让学生看作200加300,估计得数大约是500;48×32可以让学生按40×30估计得数一定比1200大,按50×40估计得数肯定比2000小,按50×30估计得数在1500左右;72÷2可以让学生看到72比60大但比80小,所以得数在30和40之间……其次,要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时经常地尝试着进行估算,并说明自己估计的合理性。如学习百以内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先估计得数再笔算,在乘、除法的笔算时,也要重视让学生进行类似的估算。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笔算中获得相应的感受、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十分有利。由于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要让学生估计问题的结果并进行适当的解释,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发展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思考,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切实改革计算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促进数学思考,逐步形成数学意识,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