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是以学生占有数学知识量的多少为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渠道。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下面五个方面。
一、以问题为出发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则是产生积极思维的“激发源”,“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从问题出发,可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按常规方法,在教师指令下,学生通过剪、拼、折来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就很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但如果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学校花架上的三角形玻璃被打碎成两块,一块含有两个角,一块含有一个角,该选择哪一块才能配上与原来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想弄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选择的欲望,心理上处于“欲求而尚未得”的悱愤状态,从而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究需求。
数学课堂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情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应着力把握以下两点:一是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问题的提出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精髓和本质
不少学生看似对数学知识和常见题型掌握很好,但一遇到难题、新题或变式题就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意识,对具体知识、技能训练的要求比较明确,却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导致学生没有掌握方法中最根本的思路,情况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核心和本质,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学会和会学数学的根本所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材就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编排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应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实施教学,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巩固、应用的全过程。
数学思想方法不像数学知识那样具体编排在某个章节,而是贯穿于教材之中,只有采取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渗透方式进行教学,以量的积累求得质的飞跃,最后才能水到渠成。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常用以下方法:①引探法,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探求问题答案,通过回顾、反思、总结逐步领悟数学问题的规律性,进而加深对方法、技巧的认识。②反复法,即通过同一情景的多次再现,让学生持续接受某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达到自觉领悟的目的,如归纳法的渗透就是通过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商不变的性质等内容的学习逐步实现的。③示范法,即选择典型范例进行剖析,从方法论的角度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描述数学现象、解释数学规律。如应用题的教学,通过揭示条件与所求的联系,结合方法与思路分析,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
三、以思维训练为核心,教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课主要应教给学生什么?传统观点认为:应教给学生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著名数学家波利亚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去思考”,是加强思维训练。他曾反复强调,应让“思想从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只能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帮助”和“催生”。
基于这样的认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并弄清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其思维的主动性、深刻性和广阔性;通过解题分析指导,培养其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启发式教学是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不要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要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问题在哪里?怎么办?这个办法不行,还有什么办法?以前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吗?能否换一种表述?问题能否分解等等。这样,“教会学生去思考”比“教给学生系统的数学知识”更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以转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知识经济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改变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是实现这一理念并付诸行动的突破口,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 提供自主学习目标。目标导向的意义在于把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使其明白要学习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程度,从而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前沿”,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自主思考、自主发现。
2 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学习;敢于质疑、敢于动手、敢于思考和创新。因此,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
3 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思考、多活动、多表现、多尝试、多动手。小学课堂可采用的自主学习的教学结构有:引导自学式——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先学后教、以练促学;探究发现式——教师提供材料。学生探索发现;联系迁移式——联系新旧知识,运用迁移规律,自己学习新知。
五、以学习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最终目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学到方法、养成习惯。因此,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为最终目的,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关键阶段,应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着力培养以下几种学习能力和习惯:
1 勤观察、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观点和方法思考处理生活和社会现象是学好、学活数学的必备素质。2 乐合作、善表达。善于交流与表达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必然要求。3 敢质疑、善提问。大胆批判和怀疑,并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造发现的前提,是通向成功的试金石。4 爱看书、善自学。书籍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提升自我,不断进步。5 常动脑、善猜想。勤于思考,善于掌握和发现规律,并能做出预见和猜测,是创新人才的重要标志。6 多动手、善分析。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手脑并用,对实践现象进行分析,才能内化思维,真正掌握知识。
因此,数学教学应围绕数学问题,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归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2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