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智慧课堂 呼唤“钝感”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4 01:25:57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课程改革至今,冷静之余,总觉得现在的课似乎还欠缺些什么。当我们站在“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角度来考量时,才发现这些课太凸显了教师本身。其实,我们更期待看到课堂中由于教师的“无知”,换来师生的平等交往、真诚互动和生命律动;期待看到由于教师的“糊涂”,换来学生疑窦丛生后的恍然大悟及“唇枪舌剑”后的达成共识。教学中,教师必要的“钝感”,更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助于学生领略学习的乐趣。现撷取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片断与大家交流。 
   
  一、“蹲下身子”,营造宽松氛围 
   
  笔者曾经于长沙苏教版数学教材培训会上,聆听过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执教“可能性”一课。这节课的一段课前谈话,颇能体现刘老师教学“钝感”的智性应对。 
  师:暑假前,你们班的老师就告诉大家,8月17日有位北京来的老师要给大家上课。当时,你们想过北京来的可能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吗? 
  生:有。我们想可能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 
  师:可结果却来了一位…… 
  生:男的老老师。 
  师:你们从哪里看出我是老老师? 
  生:白头发、老的、中老的。 
  师:教你们的老师是老老师还是年轻老师? 
  生:是年轻的女老师。 
  师:她很多很多年以后,可能会变成老老师,还是一定会变成老老师? 
  生:她一定会变成老老师。 
  师:教你们的老师,今年、明年、后年还是女老师,她很多很多年以后,可能会变成男老师吗? 
  生:不可能。 
  师:今天来上课的是育才小学一甲班的同学。我敢说你们学校一定有一乙班,我能说一定有一丙班吗?只能怎么说? 
  这样的开场白,不仅巧妙地将“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融入谈话中,为新课“可能性”的学习找准知识生长点,而且把学习与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耐人寻味的是,刘老师以一种近乎幼儿园小朋友的“无知”与学生进行着熟悉又富有思考性的对话,真正做到俯下身子,与学生零距离地亲密接触,短时间内就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营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 
   
  二、“装聋作哑”,生成探究天地 
   
  苏教版乘法口诀复习课有一道练习题(如下图),要求学生填出叶片上的数。 
   
  一位教师执教本环节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观察每盆中叶片上数的特征,再填出空白叶片上的数。 
  生1:第二盆里的第二株应填“3”、“5”,因为三五十五。 
  生2:第三盆里的第一株填“49”,因为七七四十九。 
  生3:第三盆里的第二株可以填“8、8、64”,也可以填“3、8、24”……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几乎把乘法口诀全用上了。突然,有个学生说:“老师,不对!第三盆里的第二株只能填‘6、8、48’。” 
  师:怎么不对啦?难道八八六十四、三八二十四错了吗?你们评评理! 
  生4:他讲得有道理。因为每盆中第一株左右叶片上数的和与第二株左右叶片上数的和必须一样,所以只能填“6、8、48”。 
  生5:我还发现每盆中第一株左右叶片上的数是一样的,而且积总比第二株的积多1,所以只能填“6、8、48”。 
  师:那第四盆只能填哪些数呢? 
  生6:第四盆可以填“5、5、25”和“4、6、24”,还可以填“6、6、36”与“5、7、35”。 
  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从乘法口诀的运用到题组内部规律的发现,再到开放性的创新,实质上是学生观察力培养、类比推理能力提高与思维严密性训练的过程,而这个探究天地的生成和教师的“装聋作哑”、有意等待、延迟评价不无关系。 
   
  三、“疑惑不解”,凸显教学重点 
   
  全国优秀教师潘小明曾经到福建霞浦执教过“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课中潘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片断,我至今记忆犹新。 
  师(学生人手一份练习单,如下图所示):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巡视1 
  师:你量了平行四边形什么的长度?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生1:我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和旁边的一条边是5厘米,算式是7×5=35(平方厘米)。 
  生2:我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厘米,高是4厘米,算式是7×4=28(平方厘米)。 
  师:各自都说说自己的列式理由。 
  生3:我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所以面积是28平方厘米。 
  生4:我是利用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点将它拉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没变,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所以面积是35平方厘米。 
  师(故作糊涂状):老师觉得两种算法都挺有道理的,可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答案呢?认为面积是35平方厘米的同学,选个代表介绍你们是怎么拉成平行四边形的。 
  (一位学生激动又高兴地走上讲台,拿着平行四边形木框架边演示边说理由……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另一些学生表示不服,嚷着“变了、变了”) 
  师(疑惑不解):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没变,它的面积怎么变了呢?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变化呢? 
  教师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借助学具边操作边想像,终于发现“由于‘高’的变化,造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变化”。最后,教师借助电脑课件,将平行四边形的变形过程进行展示。 
  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新问题,学生中较为普遍的想法是:用平行四边形相邻两边相乘,或者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高。潘老师不怕学生出错而回避学生的思维实际,也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而是以“钝感”凸显教学重点,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白一般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理解一般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借探究契机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教师敏锐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建构的鲜活的教学资源,以“迟钝、糊涂”的姿态,激励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222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