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数学课是学习形如ax±b=c方程的练习课,稍作点拨学生们掌握了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在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学生们清楚:学过的图形周长和面积的公式也是等量关系式的一种。拓展中,学生们告诉我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最长,那么列出的方程肯定最难。于是,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如果上底是1.2分米,那么下底是多少分米?”方程好多学生都列出来了,就是(1.2+x)×5÷2=20,但解出方程的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已经超出了本堂课学习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基于这些考虑,解答这一道方程转移到课后,解答完成以后直接交给老师。
中午,有一半的学生陆陆续续将他们的解答交给了我。大多学生能正确求得答案,但存在着差异,我利用下午空课解读学生间的差异,以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下面我选一部分学生的作业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㈠
⑴(1.2+x)×5÷2=20 ⑵(1.2+x)×5÷2=20
(1.2+x)×5÷2×2=20×2 (1.2+x)×5÷5÷2=20÷5
(1.2+x)×5÷5=40÷5 (1.2+x)×÷2×2=4×2
1.2+x-1.2=8-1.2 1.2+x=8
X=6.8 1.2+x-1.2=8-1.2
X=6.8
上面两个学生的解答有点相仿,每一步都写得较详细,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原理表示得清清楚楚,阅读后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解答的理由,所不同的是方程左边去掉数据的顺序不一样,⑴是先去掉2再去掉5,⑵是先去掉5再去掉2。无疑,两种方法都是都是正确的,里面隐含着乘除混合运算的性质。
㈡
⑶(1.2+x)×5÷2=20 ⑷(1.2+x)×5÷2=20
(1.2+x)×5=20×2 (1.2+x)×5=20×2
(1.2+x)×5=40 1.2+x=40÷5
1.2+x=40÷5 X=8-1.2
(1.2+x)×5=40 X=6.8
X=8-1.2
X=6.8
⑸(1.2+x)×5÷2=20
(1.2+x)×5=40
1.2+x=40÷5
X=6.8
这三位学生的解答过程基本相似,将表述等式性质的部分转化成内部语言,形式上省略了,以⑸这位学生形式最佳,即简洁又清楚。⑸这种形式是学生们要达到的好的学生,教学中当然应该适当引导,但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要拔苗助长,顺其自然,让学生们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
㈢
⑹(1.2+x)×5÷2=20 ⑺(1.2+x)×5÷2=20
5 x÷2+1.2×5÷2=20 5y÷2=20
2.5 x+6÷2=20 5y=20×2
2.5 x+3=20 5y=40
2.5 x=20-3 y=8
2.5 x=17 X=6.8
X=17÷2.5
X=6.8
这两位学生的方法有所不同,⑹这位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先将方程逐渐转化成ax±b=c这种已经会解答的形式,然后顺利地求出方程的解;⑺这位学生将(1.2+x)用字母y来代替,转化出ax÷b=c这种已经会解答的形式,然后顺利地求出方程的解。
㈣
⑻(1.2+x)×5÷2=20 ⑼(1.2+x)×5÷2=20
X=20×4÷5÷2÷1.2 (1.2+x)×5=20×2
X=80÷5÷2÷1.2 (1.2+x)=40÷5
X=16÷2÷1.2 (1.2+x)=8-1.2
X=8÷1.2 X=6.8
X=6.8
这两位学生的解答中都存在错的地方,讲评时⑻这位学生已经发现自己错了,方程的左边有加,那么解答过程中对应的右边应该有减,所以肯定错了;⑼这位学生错得比较“隐蔽”, (1.2+x)=8-1.2这样的写法确实在部分学生中存在,原因是理解还不够透彻,对(1.2+x)对应的结果模糊。学生作业中出错是正常的,通过互观作业、交流想法和教师讲评,错会越来越少。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贲友林老师认为,教学,不是缩小乃至于消灭差异,而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使他们都在“向前走”,但不是“齐步走”。解上面方程中,学生间的差异一览无遗,讲评中我做到尊重学生们的思维,不针砭某种解法,重点放在引领学生们去解读别人的思维,在解读中思维碰撞,在解读中各自得到成长、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1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