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一种反思的声音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的“味儿”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
何谓数学课的“味儿”?如何在保持现有课堂特色的同时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儿?下面,不妨借用饮食烹调中的概念来作一比喻。
一、数学课的五“味”之首——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五味之首,当然非“思考”莫属。一节缺少思考量的数学课,一节问题缺乏挑战性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得是一节好课。
有些数学课之所以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就是因为缺乏思考的量。整节课在教师的“精心铺垫”与“积极引导”下,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学生发现结论轻轻松松,探索规律顺顺当当,几乎无需努力就唾手可得。而另一些数学课,虽然并不缺少问题的数量,但是问题缺乏质量,缺乏挑战性。如一位教师执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零零碎碎地设计了35个问题。整个教学过程被教师的一个个小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是“有问必答”,但就是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从中感悟不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课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如同一杯白开水。
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突出主导性问题,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是增加“数学味儿”的要诀之一。具体地说,就是要变教学的“一味”转化为“设障——引导”,善于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的愉悦”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形象一点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思考的果实”,而不是“随手就捡到结论”。
二、评价要“甜”而不腻
曾几何时,数学课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变“甜”了,甜得甚至有些发腻,教师变得不敢批评了,甚至连中肯的评价也从课堂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固然,课堂评价语言要力求富有激励性,要改变传统评价的刻薄与苛责?但如果连同中肯的评价也一起被当作脏水倒掉的话,那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对学生褒以表扬与赞美,过分地夸大学生所谓的“闪光点”与“独特点”,而无视学生理解上的错误、观点上的不合理及行为上的不规范,是不足取的。有些教师甚至形成了这样的评价理念:评价就是表扬,对学生的表扬要不遗余力,小的要夸大,没有优点也要能找出优点,尤其是公开课上,评价语言要动听,绝对不能说批评的话。于是,课堂上教师的赞赏声不绝于耳,学生“啪啪啪,你真棒!”的喝彩声如雷贯耳,仿佛给予学生的评价越高就越是新课程似的。
如某刊发表的一篇教学实录中,有这样的两处评价:“x x,你太棒了,以你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长大了至少是一位优秀的市长。”“x x,你也很出色,老师想和你握握手,并想对你说,以你的聪明和勤奋,一定会考上哈佛大学。”——面对如此吹捧式的评价,学生自然是高兴了,但课堂也快变成一锅甜得发腻的粥了,看了就倒胃口。更让人担心的是,从这种评价环境里出来的孩子,将来能否经得起小小的挫折?
三、苦味——有“挫折”的课堂更真实
“自主探索”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理论上讲,既然是自主探索,就意味着学生将面临挫折与失败,有可能花费了时间而结果却一无所获。但事实上,数学课堂上的“自主探索”是无往不胜的,无论是公式的获得,还是计算方法的获得,学生总是一帆风顺,整个过程简约而高效。
对此,有学者提出:既然是“自主探索”,课堂能否体现一点挫折?正如一位专家所言:“现在的小学生并不缺乏愉快的体验,他们缺的是‘经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体验,缺的是‘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体验,缺的是‘并不总是成功’的体验。”经历一点挫折,有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解决问题的欲望。
如一位教师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先复习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出示两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单位:厘米),请学生计算它们的周长与面积。
结果,学生不假思索地计算出图形A与图形B的面积:5x6=30(平方厘米)。尔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