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误不是一眼就能觉察到的
1.没有错可能也是错
学生作业中的高正确率,并不能完全说明学生真正掌握的情况。反而让教师容易被学生的高正确率所影响,不能对自己的教学作出反思。比如说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只要在算术学习阶段对各种数量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那么在代数思想的较低层次上,他们就完全可以熟练地运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各种数量关系,甚至进行简单的代数式的运算。只不过在他们的认识中,字母可能就是一个具体数量的替代而已,并不表示一般的意义。
2.错了可能没有错
学生的方法总比你能想到的更巧妙,儿童的思维往往不能以大人的眼光度之。看下面两道练习题学生给出的答案,乍看之下是错误的,但是它们都是正确的,只不过不是常规方法罢了,它们都有充分的理由说明其合理性。
例1育才小学学生去种树,原计划每人种30棵,6人种完,实际有1人生病没有去,实际每人比原计划多种多少棵?
30÷(6-1)
例2打一部书稿,小李单独完成需要10天,小王单独完成需要12天, 小虎平均每天打64页,如果小李和小王合打4天,那么就剩256页没打完。如果三人合作,几天才能完成?
256÷64=4(天)
3.错了是一个契机
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在教学当中,教师是整堂课中的引导者、合作者,起着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一直关注着整堂课的动态,对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在这堂课中的反应要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对于错误的出现,教师要马上意识到,并能及时指出。有些是由于教师对正确答案的期待使他有选择性地知觉到了“正确”,而对错误“视而不见”;有些是由于教师认为个别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用宝贵的40分钟来处理,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浪费;还有些是由于对学生出其不意的发言,教师常常不能作出准确及时的判断而不知所措……种种原因导致这些错误最后未作处理,学生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正确与否的或含蓄或直接的反馈。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一种损失。
二、怎样研究错误
l.问
纠正错误的最好时机是当堂解决,解决问题的最佳对象是学生本身。通常我们会通过“反抛”,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各人的巧妙不同。
案例:3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师:3×1用哪句口诀?
生1:三一得三。
生2:是的!这里应该用“三一得三”。刚才1×3是用“一三得三”,那3×1不就应该用“三一得三”吗?我认为我们在发明口诀时,少发明了一句口诀。
师:真不简单,生2又发明了一句口诀。你们觉得把它放在哪儿呢?
生3:我也感觉少了一句“三一得三”,就把它放在“一三得三”的下面吧。
师板书。
师继续:3×2用哪句口诀呢?
生4:这里也少了一句口诀“三二得六”。
……
师:请小朋友自己把黑板上的乘法口诀读一读。(学生读口诀,一会儿,生4举手想发言)
生4:老师,太多了,我想是不是可以减少点儿?
师:可以少哪儿的呢?
教室里一片沉默。
师:独立思考之后,也可以与小组的成员商议啊。
生5:我们发现“一三得三”和“三一得三”差不多,3×1和1×3是好朋友,知道1×3=3,就可以知道3×1=3了。
生6:我认为他想得很有道理,我们也发现“二三得六”和“三二得六”差不多,只不过把口诀里的“二”和“三”调换了一下位置,结果都是六。
师:是这个理儿!你们觉得用哪一句好呢?
生5:“一三得三”和“三一得三”这两句中,我觉得用“一三得三”好。在家吃饭时,大人让着小孩吃,这里两个乘数在一起,小数也要在大数的前面。
生6:“二三得六”和“三二得六”,我更喜欢“二三得六”。我们数数的时候是0、1、2、3……从小到大排的,我想这里两个乘数在一起的时候,也要把小的乘数排在前面,大的乘数排在后面。
师:数学家在发明乘法口诀的时候,也就像小朋友们刚才一样,反复讨论、反复商量,决定在乘法口诀里,把小的乘数放在前面。
评析:
(1)当学生出现与预期不符的回答时,教师采取的是顺水推舟的方法。这是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非理想答案时,最合适的应对方式。这种镇定从容的态度能够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在继续的路上会有适当的时机由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2) 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因此,教师在面对错误时,将发现错误、研究错误和纠正错误的机会留给学生。其中,上述片段中,教师引领学生发现错误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在反复读口诀中学生发现了不妥当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简约化的美妙。
2.记
不是每节课我们总能做到合适并且及时地处理错误。这种遗憾被带到课后,让我们坐下来把这些片段记录下来,能够为后面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帮助。
学习乘法分配律后,我出示这样一题:78×99+78。学生尝试计算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
生1:把99看作100-1,78×99+78=78×(100-1)+78=78×100-78×1+78=7800-78+78=7800。
生2:把99看作100,再把多算的减去,78×99+78=78×(99+1)-78+78=78×100-78+78=7800。
生3:把78看作78×1,78×99+78=78×99+78×1=78×(99+1)=78×100=7800。
师:同学们,你喜欢哪种方法?
生4:我喜欢第二种方法,因为99接近100,就先把它看作100,多算了再减。
生5:把99看成100与1的差,就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我喜欢第一种方法。
生6:第三种方法,把78看成78与1的乘积后,就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所以我喜欢第三种方法。
……
学生们各抒己见,最后我说:“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以后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反思]
看上去,我是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算法。实质上,不但没有引导学生实现算法的优化,更深层次的是缺乏对发展学生的整体意识的关注,抑或说教师本身就缺乏一定的整体意识。从这样的算式中孤立出78×99,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后再与78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1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