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从“不知所措”到“思如泉涌”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4 01:08:33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测试中错误率较高的一道题:“AB两地相距540千米,客车和货车从两地相向而行,6小时相遇。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货车每小时行几千米?”让做错的学生反思。 
    师:许多同学向我反映解这道题时不知从哪里人手,才能求出问题。通过读题可知题中给了我们3个条件,我们不妨从中任选两个,判断它们能否进行有意义运算。若能,请说出所求结果表示什么?请大家分组讨论。 
    (讨论完毕后,师有意指名考试出错的学生代表小组回答。)
    见之一:我们选择的是总路程540千米和相遇时间6小时这两个条件,根据我们以前学过“速度和x相遇时间:总路程”这个关系式,可以求出速度和是90千米。 
    意见之二:我们组选择的两个条件是:总路程540千米和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看到比我们首先想到是按比例分配,经其他组员点拨后发现,因为相遇时客货两车所行时间相等,所以两车的速度就是各自所行路程的比,即相遇时客货两车所行路程比为5:4。如此,按比例分配可以求出相遇时客车行了300千米[540÷(5+4)×5]、货车行了240千米(540-300=240千米)。 
    意见之三:我们组选择的是相遇时间6小时和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这两个条件。和组2同学的思路一样,我们也想到了按比例分配。我们组有同学认为,因总路程相等,由客货两车的速度比可知客货两车行完全程的时间比为4:5,然后按比例分配。可经大伙讨论后发现,相遇时间6小时并非两车行完全程的时间和,所以这种思路是错误的。但我们根据由6小时相遇和两车的速度比,可以求出两车每小时分别行全程的5/54、4/54。 
    师:综合各小组的想法,在任选两个条件组合的环节所求答案不外乎以上3种情况。大家顺着已经求出的答案,再次寻找条件进行整合,试试能否求出本题的结果。 
    一会儿工夫,学生纷纷举手。 
    生1:把求得的速度和90千米按比例分配[90÷(5+4)×5]、[90÷(5+4)×4],可知客货两车每小时分别行50千米、40千米。 
    生2:我们得知从起点到相遇点客车6小时行了300千米、货车6小时行了240千米,可分别求出两车的速度。 
    生3:因为客货两车每小时分别行全程的5/54、4/54,结合全程540千米,也可轻松得出两车的速度。 师:你们表现得非常棒!现在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反思] 
     
    学困生在班级中总会占一定比重,这是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如何让这部分学生尽快跟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节奏?这是个令所有教师困惑的问题。不论是教师辅导还是学生一对一互助,都不及让学困生自己“开窍”来得扎实有效。上述案例中,一道本来令学困生束手无策的题目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竟然生成出了绚丽的火花。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路打开了,实现了从“无序”到“有序”,从“不知所措”到“思如泉涌”的转变。其实,教师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之举,他只是洞悉了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很想求出问题,可又不知如何入手。这部分学生往往为问题所累,钻入“牛角尖”而无法自拔。针对这类情况,笔者建议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时要做到以下3点: 
     
    一、以退为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对于一些需要多次思维“转弯”的难题。不妨让学生抛开问题不想,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任意选取两个相关联的条件运算出一个结果。表面看来,此举似乎是在无奈中“碰运气”。案例中的3种思路却表明:第一步所求结果往往是算出最后问题不可缺失的关键“中间量”。如此,就算成绩再差的学生都能较为顺利地求出一个答案,然后利用所求结果再次寻找合适的条件,一般即可求出问题。思考时,巧妙地“退一步”反而会令思维瞬间变得异常清晰,便于学生更快地向最后问题“前进”。 
     
    二、力求算法多样化,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思考时要力求题中所给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尽可能求出不同的答案。要知道,我们要求学生会做的不是一道题而是可以千变万化的一类题。案例中学生的表现就很突出,他们不拘泥于一种算法,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说出与众不同的思路。这种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有效地预防“走进死胡同出不来”的现象。 
     
    三、提高鉴别能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任选两个条件先求结果,这种思路无疑能够有效地降低习题的难度,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快进入积极的思維状态。有时会出现有学生不管组合有无意义,拿起数字乱算一通的现象。如案例中的相遇时间6小时和客货两车的速度比是5:4这两个条件,很容易让学生想到把6小时按比例分配这个错误思路。对此,教师要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相遇时间”转化为“速度和”方可按比例分配,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177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