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巧用“错误” 提高数学素养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4 01:08:39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课堂上,学生解答数学题时,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也作了充分的估计。教学时,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启发,避免学生可能发生的错误,尤其是公开课教学,很多老师生怕学生回答错误,提问或作业展示的机会总是让给优生,确保一节课教学流程顺畅。其实,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是一种宝贵的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巧妙利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素养。 
     
     一、巧用“错误”,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比较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这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解题的正确率。良好的分析比较能力,不仅可以牢固而有效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而且为提高推理能力奠定基础,对培养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引发和推动作用。 
    例如,在教了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后,学生在计算中,往往会出现:15.2-5.3+4.7=15.2-10=5.2的错误。对此,有部分老师总认为是学生计算粗心所致,然后专门出很多类似的习题让学生反复做,最后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其实,刚出现这一错误时,马上让学生计算15.2-5.3-4.7,然后追问学生,这两个算式都可以变成15.2-10吗?两道题放在一起对比,找出算式的异同之处,并让学生按运算顺序算出两道题的结果进行验算。经过学生的分析、比较,学生不难发现简算题的特征。最后,让学生自己出对比题给同桌做,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模型。教师对这一“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帮助学生提高了分析比较能力,在以后计算16÷2.5×4这样的算式,就不容易造成类似的解题错误。 
     
    二、巧用“错误”,增强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要指导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实验求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由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足,他们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需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发现过程,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解答一道应用题:“把一个棱长8分米的正方体钢坯,锻造成一个长20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体钢块,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分米?(用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出现:“①8×8×6=(20×4+20×x+4×x)×2②(20+4+x)×4=8×12 ③20×x×4=8×8×8。”本人认为不能对他们的解法直接作出“裁决”,而是直接追问:“看来这块钢坯形状发生了变化,那么什么不变呢?这里有的同学认为是体积不变、有的认为表面积不变、有的认为是棱长总和不变,到底谁的猜想对呢?”然后让学生借助橡皮泥动手实验进行探究,先把橡皮泥捏成一个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再把正方体捏成任意长方体,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分别计算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棱长总和。学生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分析了“错误”的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充分挖掘“错误”中的潜在的智力因素,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能在纠正错误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三、巧用“错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敢于创新,就必须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问题锁定的框框,合理分析推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例如,五年级一道应用题:“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城同时相向开出,经过3.5小时在距离中点21千米处相遇,快车每小时行52千米,快车的速度比慢车多行多少千米?”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能真正理解并作出正确解答的学生并不多。有的学生列式为:“52-(52×3.5-21)÷3.5”,我把这个“错误”的答案抛给学生,让他们分析,“52×3.5-21”是求出了什么?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回答:“这是路程的一半,不能代表慢车的路程,如果要求慢车的路程必须再减去21,然后求出慢车的速度,就可以比较两车速度之差。”继续追问原式的“错误”,“从52×3.5-21这里可以看出,快车只比慢车多行21千米吗?”学生讨论交流后,发现快车比慢车多行42千米。这个中间条件和“经过3.5小时相遇”组合,很多学生异常兴奋地说:“老师,这题有很简便的方法,可以列成21×2÷3.5。”学生从“错误”算式中寻找到了简捷的解法,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总之,在数学课堂里,学生的“错误”应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合理有效利用,让学生知其错,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的数学素养也将得到提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172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