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其关注点逐渐从热热闹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实在在的本质时,再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如情境创设,它作为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纽带和桥梁,越来越得到了教师的重视,但由于“创新意识”的思想作怪,情境创设越来越“绚丽多姿”了。有些情境为了迁就学生的兴趣而浪费了教学时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情境只有热闹的形式,而没有深层次的体验和数学思考……既干扰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又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不着边际,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
案例:“玩具世界”真奇妙?
如教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上课伊始,师:“机灵狗的商店今天开业了,小朋友猜猜机灵狗会开什么店呢?”霎时,小手如林,学生纷纷发言:肯德基店、水果店、玩具店……各式商店应有尽有。场面很是热闹,好不容易教师控制住了局面,随即出示画面——“机灵狗玩具店”,货架上摆满了标明单价的玩具,画面的下方是笑笑和淘气分别拿着60元、70元钱。师:“机灵狗的玩具店开业了,看到这么多的玩具,你想说什么?”顿时,教室里又像炸开了锅。“我喜欢机器猫和憨憨猪”,“这些玩具我都喜欢。”“遥控车我都玩腻了。”……不同答案五花八门。课始至此,15分钟过去了,学生们还陶醉在玩具世界里尽情地说着……
思考:表面看来这情境确实吸引了学生,人人都参与到情境中,课堂气氛热烈,学生说得不肯罢休。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15分钟学生收获了什么?为什么15分钟过去了还不能切入主题学习?笔者以为这样的情境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并无实质性的作用,陷入了一种“浮躁的繁荣”之中。
二、趣味有余,偏离数学的本质内涵
案例:“倒着说”真有趣?
如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师生先玩一个“倒着说”的游戏。教师说“1、2、3”,学生就说“3、2、1”;教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就说“学生爱老师”。接着教师又说数学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八分之三倒过来是三分之八”“二分之一倒过来就是一分之二”,然后让学生做“分数倒说”的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几组分数,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理解倒数的意义,探讨求倒数的方法。
思考:粗看之下,这位教师似乎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倒着说”的游戏情境,力求借助情境快速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求倒数的一般方法(先化为分数,再把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如果仔细推敲的话,就可以发现这个情境创设是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教材分析把握不够准确,没有抓住倒数概念的本质,反而弄巧成拙误导了学生。使得他们认为2.3和3.2之间也是倒数关系。
三、片面追求,弱化数学的知识技能
案例:如此整理,喧宾夺主。
如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以“整理书包”这一情境贯穿整堂课,以实际操作和游戏引领着学生的思维。
整理1:教师让学生拿出书包里的书并分一分,按照分类的结果把书放进书包。
游戏1:教师说物品,学生迅速找出来,这样反复数次,动作快的同学赢。为什么有的同学能很快地找出自己的东西呢?赢者介绍经验,说说是怎么分的。
整理2:向赢者学习,将书包进行二次整理。(书本摊满了课桌,大家再动手)
游戏2:再次游戏。老师说物品,学生迅速找出来。(赢者增多,体会分类整理的好处)同桌交流,告诉对方你是按什么分类,怎样整理的?
游戏3:同桌交换书包,听口令取物品。为什么有的同学仍然能这么迅速,有的同学却输了?(教师有意渗透倾听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倾听,不了解同桌的分类标准,所以输了)
游戏4:两人一组,听清别人的发言后再次交换书包继续游戏。
思考:给学生创设一个接近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在这个活动情境中,学生真正体验到了书本分类放的好处了吗?不分类放就一定输吗?要使学生经历这样的游戏活动来体验分类的优越性显然很苍白,经历了却没有体验。
新颖、奇特、华丽不是情境的代名词,有效的教学情境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能促进学生进行缜密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发展,简单、有效、大众化才是它的真谛。让我们凭理性演绎理念,用务实缔造真实,珍视教学时间,挖掘时间效益,让数学情境走向大众化,以追求教学的高效和实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