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创设生活情境 解决数学问题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13:56:36 小学数学探讨争鸣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时刻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因为数学问题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存在于生产、生活中,与生活宴践紧密联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努力尝试着创设生活情境,解决教学问题。下面就几个片断作一次精彩回放: 
   
  数学片断一: 
   
  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  “48名。”大家异口同声。  “第一、二两个组有多少名同学?”“26名。” 
  “第三、四两个组有多少名同学?”“22名。”  教师引导板书:26+22  “现在第一、二两组和三、四两个组换一下座位。”  学生有些莫名其妙,换座位干什么呢? 
  我又问“现在我们班有多少人?”缯受师边说边板书:22+26) 
  “还是48人。”声音中充满了自信。 
  “那么班级的总人数有没有变呀?”  “没变。”回答这样简单的问题简直是玩一样,但这却是相当关键的一问。(这时教师添上等于号,完善板书:22+26=26+22)  我见时机一到便进一步引导说:“你能把这条规律说出来吗?”  一个十分抽象的加法交换律,就这样由感性到理性引导过渡,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评析: 
  (一)以上这个案例注重了对教材的再创造,让教材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往往不完全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十分抽象。教师如果光凭书本,那么教学过程只能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数学,要跳出书本之外,并能回到书本当中来。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已经获得的感知,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把死书教活。 
  (二)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教学片断二:课题“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 
   
  一个人自从学会走路以来的10多年里,每天都离不开行走。有关行走可算再熟悉不过了,然而一旦把行走的问题写到书本里,他们就感到陌生起来,尤其对各种不同的走法和变量、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学生更觉得摸不着头脑。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类已熟悉的事物,我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 
  我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两侧,准备相对而行,我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并告诉学生这就叫相对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  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墙根。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线段图,并说明这就叫相背而行,到墙根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  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赶表演,一喊命令,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  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感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一场游戏。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片断三:课题“时、分、秒的认识” 
  我坚信:百闻不如一见,理论需要实践。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时间的概念,我认为必须让学生亲自实践不可。于是,我打定主意,在操场上画了一个半径4米的钟盘,把3条长短不同,颜色各异的布带固定在圆心上。 
  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让他们围着钟盘站成一圈,然后先领大家复习一下上一堂课学的时间单位和进率,然后开始新的教学。 
  “谁能先表演一次给大家看看?”于是便有4个学生应声而出,按照我的要求,他们开始行动了,表示秒针的红布带迅速跑,一个拉着表示分针的黑布带缓缓移动,一个挂着表示时针的布带的若行若止,站在中间钟心的则一动不动,其余的学生站在周围观察着。别看他们家家有钟有表,每天都和钟打交道,此刻让他们在钟盘上做实际表演,他们可为难了。虽然都知道时钟的3个针都在走,但到底快多少、慢多少,他们确实并不清楚。 
  于是,在结合上节课的基础上,我把走法给学生进行了讲解和演示。这时参加表演的同学都感到自己就要成为时间的主宰者了,不动脑筋可主宰不了这块天地,因此表演得格外投入。外面的学生看看里面的学生有规则地运动,思考着、讨论着:秒针走1圈,分针应该走1格,时针走1格,分针就得跑60圈。就这样一批批同学轮流上场表演,同学们对时、分、秒的感知就更形象深刻了。 
  评析: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确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实践感知、参与体验概念,主动地建构概念。这样的概念才不会是干瘪的、乏味的,这样的知识学生才会感到有趣、有味、有价值。以上两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给学生大量的探索机会,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精彩的数学世界。 
  (二)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激发学生的欲望,成为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以上两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存在,从而产生探知的欲望。我深深地感到,数学教学应“创设生活情境,解决数学问题”,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意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59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