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这是数学课堂中实施自主创新的基本做法。
一、营造和谐课堂,创设自主创新的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我先设计了一个体验1分钟的教学环节。先提出活动的时间(1分钟)和内容(可以写字、计算,也可读课文),待学生准备好后,开始1分钟比赛活动。活动虽简短,但学生积极性很高。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开启学生自主学习之门,为学生进入自主探索铺路。
二、拓宽探究空间,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特点,课堂教学的着眼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主动探求新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让学生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采用过的转化思想,把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联系起来。课前,学生自备沙子、水、天平和圆柱、圆锥容器,课中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不但掌握到了课本中的实验方法,还找到了课本中没有讲出的方法,把自主创新落到了实处。
三、鼓励大胆质疑,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
小学生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疑难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结构的构建。特别是具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能拘泥于程式化的师生问答,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使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张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让学生在操作角的模型中认识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学生在认识上述角的同时,会发现新问题: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当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这些有意义的问题为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针对学生对“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面积一定相等,反过来,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一定等底等高”这个问题往往说不清、道不明。为此,我设计一个问题辩论会,学生动脑动口,不仅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口才,还激发起自主探究的动机,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勇气。
四、强化思维训练,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思维局限于模式化的框架中,导致知识的负迁移或是形成思维定式,影响个体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比较法的运用和变式问题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多方面比较,多角度思考和广泛联系的思维习惯,加深对问题本质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拓展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让学生计算“36-8”这道题。题出示后,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算法。不同的学生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就产生了多种算法:
(1)10-8=2 26+2=28
(2)36-6=30 30-2=28
(3)8-6=230-2=28
(4)16-8=8 20+8=28
(5)30-8+6=28
学生说出的每一种算法都是他们探究的结晶,通过这个积极的自主探索过程,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