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非原则性的事情和细微的言行举止,是构成“教学活动链”的基本元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诸多看起来不起眼的细节构成。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们想方设法从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周密考虑、精心安排,却常常忽视了对教学细节的关注和研究,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实效。以下结合笔者所收集的案例作简要分析。
一、数据标注要“锦上添花”
【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步骤之后,出示1984~2004年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的统计图,要求学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年运动员获得金牌最多?是多少枚?
(2)哪一年运动员获得奖牌最多?是多少枚?
(3)请预测一下,2008年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奖牌的数量。
讨论的时候,同学们对“哪一年运动员获得金牌、奖牌最多”都没有异议,但是对于“获得金牌和奖牌的数量”却有许多看法。教师只得告诉学生每一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银、铜各种奖牌的数量。
【反思】
案例中出现对获得奖牌数量许多不同看法的原因在于教师预设教学活动时没有充分考虑数据标注这一细节。如果教师在预设教学活动时,做一些分析、预测工作,就完全可以预见到:因为统计图上需要出现的数据(奖牌数目)并不恰好处在纵轴上10、20……这样的明确标注了数据的位置,如果不标注数据,学生就只能根据条形的长短作出估测,给确定奖牌的具体数量带来困难,从而引发无谓的争论。因此,只需在统计图上标注数据,就完全可以避免“获得金牌和奖牌的数量”的争论。
二、习惯养成要潜移默化
【案例】
课堂上教师要同桌学生交流“202-108”的计算方法。教师的话音刚落,学生立即展开讨论。过了一会儿,教师让一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只见这名学生轻声轻气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由于听不清或听不到仍只顾各自讨论。最后,教师让一名学生上台板演“600-134”,这位学生书写的字很小,坐在中间几排的学生大声说:“看不清楚”。
【反思】
纵观案例中学生的表现及教学效果,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师在重视学生数学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却在无意之间忽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应结合数学教学活动情境随机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提醒学生:“声音要让别人能够听清楚;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学生板演时,要提醒学生:“请你把字写得大一些,让同学们都能看清楚你是怎样做的。”学生解题前,要提醒学生:“先把题目默读一遍,看清楚题目的要求,再进行解答。”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评价学生要“甜言蜜语”
【案例】
教师要一名学困生上黑板解答下面的应用题:“某工程队修一段长18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全长的1/3,还剩下多少米没有修?”
老师展示一学生的解答结果并问同学们:“××同学的解答对吗?”
“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全体同学的一致肯定,这名学生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教师说:“××同学,你今天的表现真不错。以前上课的时候你有时不专心听讲,经常做小动作。如果能够改正这些小毛病的话,老师相信,你的学习会好起来的。”这样的激励性评价,无疑是学生发展的动力。
【反思】
评价的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因此,适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中肯的评价,使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很有必要的。但学生更需要能够为他们的继续学习提供指点迷津式的激励性评价,而非貌似客观,实则揭短的“揪尾巴”式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评价语言和方式的艺术性,创设心理安全的评价氛围,在缺点的表面巧妙加上“糖衣”,做到寓贬于褒,用饱含希望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这样的评价,学生听着顺耳、乐于接受,带给学生的将是滋润心灵的雨露和正确认识自我的阳光。
四、点拨引导要“惜言如金”
【案例】
在新授课“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要学生在草稿本上计算59.85÷3.5,并要求一名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上黑板演算这道题。
同学们都在埋头演算,老师不停地提醒:“刚才老师讲例题时说过,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同学们一定要先想清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再认真计算。”
【反思】
案例中教师表现出来的喋喋不休,实际是教学上的唠叨,是教师对待教学问题所引起的紧张而形成的保护性语言习惯。唠叨的本质就是“不放心”。唠叨的结果,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教学工作要求教师研究自身的教学语言,废止唠唠叨叨式的语言习惯,在净化、简化语言上多加思考,要善于把教材语言、教案语言转化为点拨引导语言,在“说得精、点得好、导得巧”上多下工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