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建议中也多次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拿出一个圆形图片,问学生:“谁能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通过操作将一根绳子沿着圆的边缘绕一周,然后拉直,在直尺上量出长度,从而得出圆的周长,教师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量出不同直径圆的周长,使学生感悟到:(1)用绕圆一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比较麻烦且不太精确。(2)圆的周长随着直径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这样,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即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方向,同时又使学生产生了自主求知的内在驱动力,由原先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去探求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精心设计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数学课程标准》启示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变“讲”为“导”。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该怎样转化呢?”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经过学生亲手剪、移、拼、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分析、比较、判断,使学生懂得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自己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
三、灵活设计作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作业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要注意作业的灵活性,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放弃自己的“领导权”,让学生自己选择内容,自己设计练习形式。
如,学了分数乘法和除法应用题之后,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特点,把已知条件补充完整,编成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一道除法应用题,再让学生自己完成自己所编成的题目。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同桌的同学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际相互编题、解答。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理解,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有利空间。一旦他们拥有了自主权之后,就会进入自由学习的王国,学习起来就会变得主动、积极,学习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