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它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去感受客观事物,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教育效果。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魅力呢?
一、让学生在体验生活化的数学中感受数学的可用
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神秘难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如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等都可以寻求其生活源头,合理地利用它们的“原型”,可化抽象为形象。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学生会说出各种不同的答案,然后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得不同的结果呢?”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就会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对接下来学习的新知就产生一股莫大的兴趣,从而推进自身的学习动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要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活用,使数学知识为学习、生活服务。如学习“除法”以后,可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24个同学到公园划船,每只大船可以坐4人,每只小船可以坐3人。坐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假期到公园划船是学生们喜爱的一项活动,把数学问题放到这一现实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而且在实际运用中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二、让学生在体验活动化的数学中感受数学的有趣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活动化数学,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使学生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体验、理解数学知识。例如,认识“米、分米和厘米”后,安排“折折、剪剪、量量”这一实践活动。先让学生量一量长方形各边的长,然后让学生把长方形纸折一折再剪开,剪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小长方形。通过再次的量一量,学生会欣喜地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这一新知就有了最深刻的理解。二是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广泛参与的机会,充分地探索与思考。如教学7、8、9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有2至6的乘法口诀基础,因此可让学生在操作观察的基础上,留给学生大量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创编出口诀,并在小组里交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而且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实践中去,并充分地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三是突出学生的合作交流。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小组合作不仅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尊重、接纳、信任和互助,而且可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四是突出学生的质疑问难。如教学“乘加、乘减”一课时,将例题4+4+4+2改为乘加算式4×3+2后,有学生提出:“4+4+4+2可改为4+4+4+4-2,所以不也可用乘减算式4×4-2吗?”此提问立即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并展开讨论,进而提出更独特的见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提问、会提问,并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让学生在体验开放化的数学中感受数学的启智
数学新课程要求设计灵活的开放式题,为学生构建一个开发的思维空间,改变过去一题一解一答的局面,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中,应做到四个“开放”:一是条件开放。条件开放题可以是条件多余或条件不足。当条件多余时,就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处理问题;当条件不足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给题目补充合适的条件,并解答。这样创设了一个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氛围,能促使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发展。二是问题开放。设计问题开放的习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三是策略开放。这类题是让学生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不同的处理,从而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从中发现最佳方法。这样不仅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对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四是结论开放。这样可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成功,从而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我们应努力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活动化、开放化”的数学,让学生“学”“用”结合,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