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比例的应用”的一个片段。
出示例题: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师:你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来解答吗?
学生列式解答:140÷2×5=350(千米)
师:谁能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解答的吗?
生:我用的是归一法。
师:说说这样解的依据。
生:题中“照这样的速度”,就是照2小时行驶140千米的速度,实际是间接给出1小时的速度。求出1小时的速度后,再求5小时行的路程。
师:说得好。现在你们能运用比例的知识解这道题吗?怎样解答?
生:能。先找出题中的两个比,然后列出等式(即比例式),再求出未知数。
生:你现在还不知道题中的条件是成正比例的量还是成反比例的量,怎样列比例式呢?
师:问题提得很重要。用比例解,首先得想一想,怎样才能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
生:用比例解,首先要根据题中条件,判断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量。
师:那么如何去判断呢?
生:先看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再看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是比值(商)不变,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果它们的变化是积不变,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
生:也就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
师:那如何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这道题呢?
生:在这道题里,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不管怎样变,它们的速度是一定的,也就是比值不变,它们的关系成正比例关系,用正比例解。
师:你怎么知道速度是一定的?
生:因为题中有“照这样的速度”这句话,这就是说,汽车行驶的速度是不变的。
师:判断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又如何列出比例式呢?
生:既然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就根据汽车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
教师将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为“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让学生解答。学生经过比较,明确:改题后仍是正比例关系,因此解法没变,只是将假设改为“设所需时间为x小时”。
师生共同小结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
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不等于直接搬用这些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一般地说,这是一个知识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活化的过程。例如学生学习比例的应用,开始不少学生简单地认为假设未知数x,列出比例式,就是用比例知识去解决问题。这些步骤忽视了它的重要前提是要先对题中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正确判断出这两种量是成什么比例关系,并从中悟出能用比例知识解决的问题的特征。这位老师教学“比例的应用”,没有先向学生提出“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谁是一定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之类的带指向性的问题,而让一些学生从自己的设想出发,先做一番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并提出比例应用中带关键性的一些问题,通过探究加以解决。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比例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