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某杂志上读到一位教师的一篇案例反思。案例大体是说,这位教师在听另一位教师讲“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如何计算少先队队旗的面积”的问题。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和深度的方法,但是他却没有及时抓住这一“精彩生成”。导致精彩与课堂“擦肩而过”。这位教师在深感惋惜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作为教师,要能充分预设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制定出解决每个问题的策略。这样,教师才能灵活应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才会“少一份遗憾,多一份精彩”。
的确,课堂是动态的、多变的,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才能及时捕捉和有效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才能尽量地让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可是,课前作了“充分预设”,就一定能保证课上“万无一失”吗?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划”永远比不上“变化”快,再充分的“课前预设”,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面前也会露出“马脚”。当“精彩”与课堂擦肩而过时,作为一名旁观者,我们尚可为之惋惜一把,可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即使“精彩擦肩而过”他们也未必可知。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课后的及时反馈。课后反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结束以后,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做好有效的课后弥补和教学调整。在平时的教学中,在每一节课的课尾,我都会为给学生留出几分钟的“自由谈”时间,让他们把本节课中想说而没有说的,想问而没来得及问的都道出来。如在学习“比例”1单元时,课堂上我为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当圆的直径一定时,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成正比例。因为根据正比例关系x/y=(一定),(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一定),所以当时我和大部分学生的判断都是认为这道题是对的。可是在课尾“自由谈”的时候,有位学生却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异议。孩子说,正比例的意义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然而在这道判断题中,直径虽然是周长和圆周率的比值且一定,但是圆周率是不可以“变化”的,它是一个固定的量,因此不符合正比例的“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的要求。孩子的一番讲解,让我如梦初醒,在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迟到的精彩的同时,我心中不禁感叹,如果没有及时聆听孩子们的心声,这样的精彩也许不仅会被错过,而且会在悄无声息中无奈地消失。
除此之外,我还根据了解的需要,设计了“课堂学习反馈卡”(图略),以此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每节课结束,我们很多教师总喜欢待在办公室里进行着“一厢情愿”的自我反思,而不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课堂上的“成败得失”。其实真正左右课堂成败的并非我们教师,而是这些变化莫测的学生。一张小小的“反馈卡”,不仅伸展了我对学生的了解,同时也多了一层防止“精彩”遗失的“防护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