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凑十法,简?烦!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13:32:57 小学数学探讨争鸣

 

    “凑十法”作为一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几乎在每个版本的一年级数学教材中都出现过。编者将它编进教材的意图很简单:这是一种较快、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的一种计算方法。笔者已经连续几年教一年级,执教过不同的教材(人教版和浙教版),两种教材其他的内容有所变动,但这个内容却从未进行过更改,足见它的优势所在。 
    然而,在执教过程中,笔者却发现,有时候这个“凑十法”,好心却办成了坏事。如每次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教师总是先让学生根据课本情境图列出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说说这个得数是怎么算出来的。结果无一例外,学生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说是加出来的,但到底是怎样加出来的,他们就摇摇头了。于是,教师就循循善诱,把进位加法中的“凑十法”教给学生。比如9+6,可以把6分成5和1,将1与9凑成10,然后10+5得15;又或者把9分成5和4,将4与6凑成10,然后5+10得15。 
    每次教学“凑十法”后,笔者发现:教了“凑十法”,对学生来讲,计算不是快了,而是多了一块绊脚石。因为在以后的课本习题中,都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这样的算式: 。如果教师不加以强调,很多学生都会把8的组合全都写出来,如4和4、3和5、2和6等,没有想到一定得是1和7,从而出现许多失误。这就导致部分教师感到苦恼,也让很多学生感到委屈:只要我们会算就行了,干吗一定要拐个弯来算啊? 
    笔者曾仔细观察学生的得数究竟是怎么算出来的,结果发现是扳手指,大部分学生把自己的手指当作计算工具。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扳手指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记牢第一个数,然后用第二个数数上去,数出来是几就是几。比如8+4,先记牢8,然后再数4个数,即9、10、11、12,最后得出得数是12。另一种是数指节,因为进位加法两只手已经不够用了,他们就数手指的指节。仍以8+4为例,先数出8节,再数出4节,然后数出一共是12节。两种方法中,以用第一种方法居多。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不用扳手指就能算出来。由于经常练习,熟能生巧,学生看到某两个加数,就能知道它们的和。 
    换言之,教材的“凑十法”使用率很低,即使教过了,也很少有学生使用。那么,“凑十法”既然是一种计算的好方法,它为什么不能广泛应用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1.教材“落伍”。 
    这里的“落伍”,指的是教材跟不上学生学习的脚步。现在一年级的学生普遍接受了学前教育,他们在幼儿园时已经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并且已经进行了巩固,所以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进位加法不是新授,而是复习、巩固。学生已经习惯了既定的计算方式,再换一种计算方法反而会减慢他们的计算速度,令他们感到非常不习惯。 
    2.算法“复杂”。 
    这里的“复杂”是相对于扳手指而言。对于学生来说,如8+4,他们觉得还是在8的上面再数4个数来得快而且简单。“凑十法”有些数要拆,有些数要合,连拐几个弯,让学生觉得很麻烦,这也是幼儿园教师不教“凑十法”的主要原因。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应是一种态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化。算法多样化也是有前提的,各种不同算法要建立在思维等价的基础上,否则多样化就会导致泛化。从学生思维凭借的依据看,可以分为基于动作的思维、基于形象的思维、基于符号与逻辑的思维。显然,这三种思维并不在同一层次上,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只是优化的过程应是学生不断体验与感悟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强制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要把“凑十法”强加给学生。 
    笔者认识,“凑十法”虽然是一种好方法,但并不是人人适用。只要是学生喜欢的计算方法,教师都应该支持。你们说,是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00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