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概括。为了明确教学重点,使学生形成鲜明而深刻的课题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会揭示内容课题,这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何对待和运用课题揭示,其方法与技巧不同,教学效果就会迥然不同。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的课题印象,教师需要讲究课题揭示技巧,加强课题揭示的设计研究。根据笔者对教研中听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概括,小学数学课题揭示方法从揭示的时间、表达的形式、揭示的时机、借助的器具等方面考虑,如下几种的课题揭示方法值得教师注意研究运用。
开门见山式。当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甚至期待的情况下,教师可于课始直接揭示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急切希望知道学习课题的心理需要。比如,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进行分数的意义教学时,课始教师可写出一个分数,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数?你知道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吗?”紧接着,教师不失时机地宣布课题:“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意义。”同时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完成课题揭示。开门见山式揭示课题耗时少,效率高,但容易让少数思想准备不足的学生感到突然,这是运用中需要注意的。
课末点题式。这是在学习内容较易,且主要是由学生参与的活动为内容的教学过程时,常用的课题揭示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往往比较多而散,不仅费时且联系紧密,不便于作出时间上的分隔,要求借助归纳、总结的方法,在课的末尾运用画龙点睛的方式揭示课题。比如,“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教学中,教师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指导用尺来测量长度的方法后,安排学生进行大量测量课本、学桌、黑板、铅笔、文具盒等物品的长、宽、高(厚)的测量操作和表达交流活动。在测量与表达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由已掌握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换个说法,引出分米,再以分米为单位进行测量与换算。由不足1厘米而引出毫米,并进行毫米的长度单位形象记忆后,再运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和换算。接着向学生征集生活中所见到用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的物体,并用一分硬币厚度来模拟测量之后,教师让学生说说今天用到了哪些长度单位,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单位。然后让学生指出在这些单位中,哪两个单位是这节课刚学的新单位,最后教师板书并完成课题揭示。
分次揭示式。有的课题概括教学内容,表达的词语较长,甚至有几个并列的定语。教学中,不太可能一下子全部出示所有修饰语,要按教学活动的顺序一个环节处理一个内容,揭示一个修饰语。这样整节课的课题揭示,成为分几次完成的逐步渐进过程。一次性预测出内涵丰富课题的做法,往往是对学生的概括灌输。比如,“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在新知教学前揭示全部课题,学生往往被动接受,不得要领。但是如果从研究应用题入手,再揭示这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类型,并通过与基本的或是最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加以比较,使学生获得对新知课题数量关系较为复杂性的感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分三次出示课题:先出示“应用题”,再在其前面添加“求平均数”,最后揭示“稍复杂的”。这样,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按次序地揭示课题的有关词语,就会使学生获得同步的学习认可,从而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形成鲜明而深刻的课题印象。
器具展现式。有些数学教学内容,可以借助物化的教学器具加以展示,这样做会给学生留下具体的深刻印象。比如面积单位教学时,由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类推出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教师将每个面积单位讲清意义,用其度量,进行换算后再出示其物化形式的教具。教师将边长分别为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由大到小依次叠加呈现,然后引导学生揭示课题——“常用的面积单位”。这样用具体真实的教具集中展现课题,不但能给学生以各个面积单位大小、形状的鲜明印象,而且在比较中让学生得到相邻面积单位之间100倍关系的可视形象,大大增强了课题揭示的感知效果。再如“用计算器计算”一课,教师可先介绍计算用具的发展简史,再出示计算器的实物图片。随着揭示课题的语言表达,教师在图片前写上“用”,在图片后写上“计算”,使计算器的实物图片嵌入课题文字表达之中,增加课题对学生的吸引力。
变化出示式。有些数学教学内容象几何初步知识,教师为了增强课题的感知形象性,也常将课题的文字有意作一些造型的变化,以使课题揭示文字符号与课题内容所指一致,从而突出课题概念特征,提高课题信息的刺激强度。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师在列举了生活中大量的圆形物体之后提问学生:“这些物体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然后揭示课题:“这一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同时揭示课题——“圆的认识”,并将课题中“圆”字的外框写成圆形。也有的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把长方体的有关特征书写在长方体透视图的纸张上,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9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