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1:图上有3位同学在淋花,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回教室了,花坛旁边一个同学也没有了。
师:你的语言很流利,看得也很清楚,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
生2:花坛里的花很多,她们每人打了一桶水,这3个同学还继续一起去打水,打完水后还要回来。
师:好!你的想像更有新意。
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后,生1对图意进行了描述,也表达了情境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但主要表达了对图中事理情节的理解。在学生“看图说话”的时候,教师不是及时点拨和调控,而是大加赞赏,学生在教师不着边际的“鼓励”下,教学活动失控,数学课变了“味”。这个案例中,教师如果能发现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偏向,能根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
生3:这些小朋友在哪里淋花?他们叫什么名字?
生4:这些小朋友穿的衣服很漂亮,她的裙子上有一朵花。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5: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要淋花?
生6 :小朋友要到哪里去打水呢?
师:谁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去提水?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淋花?
思考:第一个问题教师问的目的是什么?是想让学生全面理解图意,还是想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展开教学?如果说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是想让学生泛泛而看,那么第二个问题更是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低年级的学生是天真无邪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但跟数学都没有联系。因此,教师提出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通过提出问题对学生思考提供帮助。这个案例,教师可以这样问:“同学们在干什么?”让学生明白有3个同学在淋花,有2个同学去提水。“同学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适当开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问得太多。
案例:“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断(人教版大纲教材第九册第74页)。
师:同学们想一想,能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吗?
生1:可能会拼成长方形。
生2:一定会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请你们动手拼一拼。
(学生动手操作)
师: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生3:平行四边形。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梯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生4:梯形的底和腰没有变,面积变了。
师:讨论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各部分和梯形的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5: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生16: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
生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你们能归纳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思考: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空间,但教师一问到底,问过多、过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上述案例,教师提出的6个问题中,其实可以把它们设计为3个问题:“我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学们能把梯形转化成熟悉的平面图形进行计算吗?”“在拼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进行探索,不断地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问题四:问得不深。
案例:“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教学片断(苏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4页)。
师:老师调查了一些电器的价格,你们看(教师贴出图片,学生小声读)。谁能大声读给大家听。
生1:洗衣机980元,电视机2530元,消毒柜470元,电冰箱2350元,空调3680元。
师:读了5种电器的价钱,你知道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5种家电的价钱是多少元。
生3:电视机、电冰箱和空调的价钱比较贵,其他的比较便宜。
生4:我知道470、980是三位数,2530、2350、3680是四位数。
师:你是从数位上看的。有的家电价钱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哪些是贵的?哪些是便宜的?
生5:钱多的就贵,钱少的就便宜。
师:哪个电器价钱多?哪个电器价钱少?
思考:课堂教学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9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