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言:“教学的根本意义是交往与对话。”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是师生之间一系列互动的外化,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狭义的“你说我听”式的语言交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致力于营造对话的氛围。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与文本对话,自主感悟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主动地建构。与文本的对话实际上就是阅读者在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感悟、理解文本,并再造文本的过程,是已有知识和文本知识的磨合与对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努力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细读,反复琢磨,并用心去感悟和理解。
例如教学“化简比”时,教材上的例题是:14:21,1/6:2/9,1.25:2。只有第一题给了答案,第二、三小题则没有给出答案,只是附注了两个问题。教师没有设问和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自学教材上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积极思考。
在随后的交流汇报中,第一题又出现了另一种解法:
14:21=14/21=2/3=2:3
第二题出现了两种解法:
1/6:2/9=(1/6×18):(2/9×18)=3:4
1/6:2/9=1/6÷=1/6×9/2=3/4=3:4
第三题出现了四种解法:
1.25:2=(1.25×4):(2×4)=5:8
1.25:2=(1125×8):(2×8)=10:16=5:8
1.25:2=1×1/4:2=1×1/4÷2=5/8=5:8
1.25:2=(1.25×100):(2×100)=125:200=5:8
这样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与文本互相交流,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都被激活,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与创新的灵感。
二、与自我对话,强调反思
学生与文本对话,形成了初步的感悟,这种感悟往往是肤浅的、零散的、表面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哪种方法好?我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如自学“化简比”的过程中,学生想出了多种解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每道题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法,在以后的解题中你准备用哪种方法呢?”经过自我反思和对比,学生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准备用约分的方法。”有的说:“我准备用前项除以后项的方法。”有的说:“我准备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还有的说:“应该根据具体题目确定方法。”“是啊。我觉得分数比化简用前项除以后项的方法好。”“小数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更简便。”……真可谓预约之外的精彩,不仅呈现出在心灵层面上进行动态生成的对话,使学生自行调节学习策略,选择解题方法,还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
三、生生对话,表达见解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再认识,并修正自己的认识,对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重新构建。因此,生生之间的对话既是发表自己的见解,亦是相互沟通、交流、接纳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展现自我想法的机会,引发生生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并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倾听,吸取他人有益的东西。
如教学“百分数”后,有这样一道题:4比5少百分之几?学生列式解答后,突然有学生提出:“如果不问‘少百分之几’,而问‘少多少’该如何解答?”这位教师愣了一下,很多学生也很迷茫。“是啊,如何解答呢?”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5-4=1,4比5少1,这是两个数直接比较大小。”有的说:“4比5少20%,这是从百分比的角度思考。”还有的说:“4比5少多少,既可以说少具体数量,也可以说少百分比或百分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质疑引发了更多观点的表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位教师正是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给予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才会引出学生丰富的见解。由于学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丰富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四、师生对话,深化认知
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由于自身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局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是“完全自能”的,需要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加深入有效。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是对话的一员,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要以满腔热情与学生真正沟通,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在学生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的结论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与课本相比,结论有无区别?”经过分析比较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两种说法不一样,但意思相同。教师并没有急于发表意见,而是在黑板上写了一组等式:
(1)2/4=2×2/4×2=4/8
(2)2/4=2÷2/4÷2=1/2
(3)2/4=2×0.5/4×0.5=1/2
(4)2/4=2÷0.5/4÷0.5=4/8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了错误之处,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1)和(2)既可以说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和缩小2倍,也可以说分子与分母都乘以和除以2;而(3)和(4)不能说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与缩小O.5倍,只能说分子与分母都乘以和除以0 5。”有的说:“扩大几倍就是乘以几,这个几要比1大;缩小几倍,这个几也要比1大。而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可以是零除外的任何数。”学生们越说越有劲,越说理越清。教师因势利导继续追问:“为什么要‘零除外’呢?”一位学生说得非常准确:“因为分母不能为零,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零,所得分数的分母就是零;又因为零作除数没有意义,因此要‘零除外’。”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加深了理解。
诚然,对话与教学是相互交融、渗透,是不能截然分割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对话的作用,给予学生对话的机会,让学生在对话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对话中发挥创造性,交流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9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