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学生知道了教师还要教吗?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学生对这个内容十分感兴趣,上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特别是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时,学生掌握得特别快。课中,当学生数完长方体中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后,学生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当然有些学生自己课前已经预习了)。这下可乐坏了我,我想我的学生真聪明。本来安排两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不到就完成了,而且从学生的作业情况看正确率很高,我十分得意。
  课后,回到办公室向同事们介绍了我的成功经验。当时,就有同事觉得这样教学,学生的空间观念可能有些模糊,但我还是坚持我的做法。
  第二天数学课,我并没有上新课,而是想验证一下我昨天的教学效果,于是出了一些检测题。
  一、口答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计算下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很高,没有谁不会的,我暗自为昨天的教学成功而感到高兴。正准备教学新的内容时,突然想到书上还有一道题目由于昨天时间比较紧而没来得及做,就请学生打开书本进行解答。题目是这样的:下面各图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
  学生做完后,我依次请学生汇报。一个学生把手举得很高,看他很积极的样子,我就请他回答。“第一幅图有18个正方体,第二幅图有12个正方体。”听到答案,我吓了一跳,脸一下子沉了下来,忙问班上其他学生他的答案对不对。居然有很多学生说“对”,我急着问:“你们是怎么得到答案的?”生答:“这幅图长3厘米,宽2厘米,高3厘米,体积是18立方厘米,不就是有18个正方体吗?”这部分学生还振振有词。我心想昨天的题目确实都是这样做的,学生怎么没有一点应变能力呢?我忍住气继续问:“有没有不同的答案?”一学生胆怯地回答:“第一幅图有10个正方体,第二幅图有9个正方体。我觉得他们用长乘宽乘高来求体积是不对的,因为这两个图形不是长方体,应该用数的办法求。”经他这么一解释,许多学生恍然大悟。
  当学生在这道题上出了这样一个“笑话”后,我第一感觉是昨天的教学是失败的。正如我的同事所说,学生会做题目,但空间概念没有很好地建立。反思我的教学,有如下几个教训:
  1.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很强,教师既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
  学生对新知都感到十分好奇,尤其是一些容易领会的知识,他们会自觉地去预习,以便在课上好好地表现一下自己。上述案例中,在学习长方体的体积前,大部分学生就已经知道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所以,当教师让学生自己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去探索,很早就举手示意回答,生怕给其他学生汇报了,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显然,这部分学生的表现欲特别强,课上教师看到学生那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以为学生真的理解掌握了。其实,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而对这一公式的由来并不十分清楚,但学生空间观念又恰恰是在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所以,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就存在困难了,才会有如此的“笑话”发生。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去应对呢?思考再三觉得可以这样处理。当学生迫不及待地汇报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以后,教师可以这样质疑:“我觉得你的结论可能是不正确的,你能说服大家吗?”这一问又让学生回归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上来,这样做一方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专心探究,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教师在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应适时渗透一些不规则长方体,让学生用数正方体的办法来求这些图形的体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变换摆放的位置等方法,实现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透彻地理解新知。
  2.教师不能被课堂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所迷惑,要始终把握住课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973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