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3~34页。
教学目标:1?郾创设“卫星运行时间”的情境,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看书学习的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正确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3.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展示,温故求知
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略)。教师随画面激趣:同学们认识杨利伟叔叔吗?杨利伟是中国“飞天”第一人。你们想成为像“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那样的宇航员吗?航天飞行过程中隐藏有许多数学知识,咱们来试着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出示:神舟六号绕地球飞行一圈大约需要89分钟,绕地球飞行21圈需要多少时间?)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列式?
(评析:创设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叔叔航天飞行的情境,引出在航天飞行过程中隐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
生:我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1去乘89得到89,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89得到积是1780,最后两个积相加就是算式的结果。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89×21=1869(分钟)
(评析: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列式后,再启发学生回忆讲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思路、方法,教师板演再现竖式计算的写法,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算理,又用“先……再……最后……”的句式,熟练计算步骤,以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计算方法,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有效地复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迁移基础。)
二、迁移算法,拓展探究
情境拓展引入新知,课件出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画面。教师随画面叙述: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今天的成就,非常不容易,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配合叙述课件出示题目: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1圈需要114分钟,绕地球飞行21圈需要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先议一议,再算一算,并作汇报。)
生:我列式为114×21,表示21个114的和是多少。(板书:114×21=2394(分钟))
师:观察89×21、114×21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算式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另一个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师: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评析:根据学习进程,相机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感觉学习新知并不难,只需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轻轻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从而充满自信,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师:你认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21圈约需要多少时间吗?
生1:我估计约2400分钟。
生2:我想是2000分钟左右。
生3:我认为大约应该在2000分钟至2500分钟之间。
师:大家的估计接近精确数吗?我们来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请一人板演竖式,集体订正。)
师:做对了吗?请看看书上是怎么算的。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自学。)
(评析:让学生阅读教科书,在看懂数学课本上竖式笔算的同时,也初步感知数学书上的其他算法,形成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与书本的第一次算法交流。)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生:我算的和书上一样。我是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114,得到114,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2去乘114,得到2280,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是2394。(教师操作课件配合学生的回答演示竖式计算。)
师:114(第一个积)表示什么?
生1: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的时间。
生2:表示114乘1的积。
生3:表示1个114是多少。
师:2280(第二个积)表示什么?
生:表示20个114是多少。
师:2394表示什么?
生1:表示114加2280的和是多少。
生2:也就是两个积的和是多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