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灵动的对话 诗意的课堂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01:31:46 小学数学片段赏析

 

  “倍数和因数”是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笔者有幸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这堂课,现将撷取的几个精彩片断予以介绍,供各位同行学习借鉴。 
   
  片段一:操作感知,形象建构 
   
  师:(出示12个小正方形)这是12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请你们用它们摆出一个长方形,行吗?(课件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学生有的动手操作,有的默默思考。) 
  师:(当学生纷纷举手时)我们不要用一长串的话来说明,只用一个乘法算式表达,行吗? 
  生:3×4=12。 
  师:想象一下,他可能是怎样摆的。 
  生:每排摆3个,摆了4排。 
  生:也可能每排摆4个,摆了3排。 
  师:其实第二种是把第一种旋转一下得到的。(屏幕演示这两种摆法,随后隐去第二种摆法。)所以第二种摆法我们就省略不记,只算一种。 
  师:还可以怎么摆?同样用一道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2×6=12。 
  师:他是怎样摆的? 
  生:每排摆2个,摆了6排;或者每排摆6个,摆了2排。 
  师:还可以怎么摆? 
  生:1×12=12。 
  师:能想象出他的摆法吗? 
  生: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一排。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3×4=12为例,3×4=12,从数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3是12的因数,4也是12的因数。倒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3的倍数,12也是4的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 
  【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张老师从新课的导入部分就开始采用“实践引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动形象的操作实例,借助于“用12个大小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操作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想象自觉主动地完成动作与思维的同向建构。同时,通过“我们不要用一长串的话来说明,只用一个乘法算式来表达”,为学生脱离操作情境、主动寻求数与数之间的“因倍”关系进行了铺垫。学生在这一系列自主操作、想象思考中充分体验、主动建构“因倍”概念,从而使概念的建立变“逻辑演释”为“形象建构”。 
   
  片段二:灵动对话,生成方法 
   
  师:(出示:3,5,18,20,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生:…… 
  师:这里36的因数是谁? 
  生:3。 
  生:18。 
  师:还有谁? 
  生:36。 
  师:除了这3个,你们还能找出36的其他因数吗? 
  师: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 
  课件出示: 
  ①独立完成挑战,也可以和同桌合作完成。 
  ②刚才我们已经找出12的所有因数,这可是宝贵的财富。 
  ③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后写在横线上,并写出找的方法,注意怎么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一个不落。 
  (学生开始找,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从学生中间任意选择了两份作业。生1:1,2,3,4,9,18,36。生2:1,36,2,18,3,12,4,9,6。)
  师:你们更欣赏这里的哪一份?同意第一份的请举手,同意第二份的请举手。 
  (学生两次举手的人数差不多。) 
  师:这下,张老师为难了—— 
  师:如果你同意下面一种,那么请对上面的一种提出意见。 
  (学生正、反方辩论。) 
  师:从正确的角度来看,你们更喜欢哪一份? 
  生:第二份。 
  师:毕竟第一份漏了一些答案。第一份作业难道仅仅是粗心吗? 
  师:看第二份作业。找到了1就意味着找到了36,接着找到了2就意味着找到了18。咦,为什么不接着找3和4而是找2呢? 
  生:(抢着说)按顺序找。 
  师:找完了4以后,怎么不找5呢? 
  生:因为没有哪个自然数与5相乘的积是36。 
  师:为什么找到6以后就不接着找呢?这是张老师心中一直解不开的疙瘩。 
  生:再找下去就和前面重复了。 
  师:为什么只写一个6? 
  生:因为6×6=36,两个因数都是6,只写一个就可以了。 
  师:找到什么时候就可以停了? 
  生:找到相同的数就可以了。 
  生:(马上反驳)不一定要找到相同的数。有时是要找到相同的因数,但有时只要找到两个因数的差最小就可以了。
  师:能把找到36所有因数的方法概括地介绍一下吗? 
  生:找乘积是36的算式。 
  师:还要注意什么? 
  生:注意按顺序找。 
  师:刚才同学们正是因为思考有序,才赢来了答案的完整。 
  【感悟】张老师没有立即认定结果,也没有直接把方法告诉学生,而是营造了一个平等的、灵动的对话空间。其中有“煽风点火”式的对话:“你们还能找出36的其他因数吗?找1个、2个并不难,难就难在把36的所有因数都找出来。”有对学生意见的推波助澜:“你们更欣赏这里的哪一份?从正确的角度来看,你更喜欢哪一份?”有对学生意见的追问和深究:“漏写仅仅是因为粗心吗?”还有对知识、方法的故设疑问:“为什么不接着找3和4,而是找2呢?找完4以后怎么不找5呢?为什么找到6以后就不接着找呢?”“找到什么时候就可以停了?”在整个数学过程中,张老师通过“对话”,赋予了学生思考的激情;通过“对话”,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燃烧”;通过“对话”,帮助学生不断地生成新的知识和方法。这样,学生在与张老师的灵动对话中,无痕地生成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片段三:课外延伸,感受文化 
   
  师:在张老师心中还有一个数,很奇妙!在1~100中,因数的个数最多的是几?可能是几? 
  生:98,100,99…… 
  师:你们为什么猜这么大的数? 
  生:数越大,因数越多。 
  师:可恰恰相反,张老师心中的数是60,一起来找找60的所有因数。 
  师生一起找,60的因数有:1,60,2,30,3,20,4,15,5,12,6,10。 
  师:不信你们回去可以试一试,在1~100中,没有哪一个数比60的因数更多了。 
  师:同学们,仅仅认识60的因数还不够,你们知道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39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