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生成的背后是智慧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01:31:40 小学数学片段赏析

 

  见到一则数学教学片段,很有感触。 
  课堂的教学内容是“长方体的认识”。 
  “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这几句话学生早已烂熟于心,但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更说不上真正的理解——然而这恰恰是教学难点。 
  老师一直在寻找机会解决这个难点。 
  突然,一位向来上课不太认真的学生的课本不小心掉到了地上,书一页页张开,又一页页合上。老师突然眼前一亮。 
  她拾起课本,指着封底右上角的顶点问大家:“这是什么?”“角的顶点。”“对,是一个顶点。”老师慢慢地把整本书右上角的顶点一个个合上:“这时你们看见这些点变成了什么?”“线段。”学生齐声回答。——他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点点成线”。 
  老师继续拿着课本,指着封底分开的长边,问:“这是什么?”“长方形的长。”“也是一条线段。”接着,老师慢慢地把整本书分开的长边一条条合上,问:“你们看到这些线段变成了什么?”“一个长方形。”——这就是直观的“线线成面”了。 
  老师继续演示,指着封底问:“这是什么?”“长方形。”“还是一个面。”“对。”老师慢慢地把整本书一页页合上,问:“这时你们看到这些面变成了什么?”“一个长方体。”——“面面成体”的感性体验就这样植入了学生的心底。 
  对于“点点成线,线线成面,面面成体”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老师抓住学生不小心掉到地上的课本,生成了一个经典的教学片段,让学生直观、感性地获得体验,在不经意间解决了难点。我们不禁要感谢那个及时滑落的课本,没有那个插曲,也就没有这么精彩的生成。或许有的教师会认为,这是偶然,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们平时教学不一定能碰到这样的运气。事实上,如果教师缺少智慧的眼光,那么即便面对再多的生成信息,他也会熟视无睹。 
  传统教学强调各个环节的设计要追求高度的精确化和程序化,每个环节的前后衔接、起承转合都要设计得严丝合缝,每个段落用时多少都要做精心计算。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完美无缺、高度准确地实现这些预设的目标,可以想像,在完成这样一个教学流程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现场中灵活处置教学变化情况,灵活面对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空间,以及创造性发挥的空间还能有多大?这种高度技术取向的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束缚了教育智慧的生成。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所谓“教学有法”,就是教学要有一个基本的规矩,要遵循一般的规律,要有一个基本的格,但更重要的是要追求“教无定法”;“教无定法”,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要求教师入格后还要出格,要大胆创新,要进入自由和智慧的境界。课堂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活动过程,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情况。当教学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突发情况时,当具体的教学目标、场景发生改变时,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它能够敏锐洞察,能够做出灵敏的反应,能够恰当地调整策略。 
  当然,教育智慧不只是课堂上灵光一现的表现,不只是一种随机应变,将教学机智或教学技巧等同于教育智慧,无疑是以偏概全。真正的教育智慧,产生于师生互动的教育教学中,而只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才能使教师从重复性的教学中超越出来,才会是获得教育智慧的源泉与支点。新课程改革本身也是在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等,都是教育智慧获取的重要路径,但仅止于此还是不够的,教育智慧的获得还应有更为广阔的人文、社会背景的支撑。 
  知识,只能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我们在欣赏精彩生成之余,不要忘了关注生成背后的智慧。 
   (选自《北京教育·普教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39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