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段及比较评析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01:29:35 小学数学片段赏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课程实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即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对“圆柱的认识”两个教学片段试作比较和分析。 
     
    教学片段一 
    师: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 
    生:(齐答)圆柱。(板书:圆柱的认识) 
    师: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形的? 
    生:铅笔。 
    生:钢管。 
    生:茶叶筒。 
    师:(出示实物)请大家拿出学具——圆柱体,观察圆柱体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生:都是圆形。 
    师:这两个面的面积大小怎样? 
    生:相等。 
    师:圆柱表面除了上、下两个面,还有什么? 
    生:侧面。 
    师:摸一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生:是曲形的。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什么? 
    生:高。 
    师:观察一下圆柱有多少条高? 
    生: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请同学们小结一下,你认识了圆柱的哪些特征? 
    生:我知道了…… 
    教学片段二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出示实物),它是什么? 
    生:圆柱。 
    (师板书:圆柱的认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想不想知道圆柱的特征? 
    生:想。 
    师:现在就请大家仔细观察各自桌子上的圆柱体物品,再摸一摸,滚一滚,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并完成记录)反馈交流。 
    生:我发现了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 
    生: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的,而且大小一样。 
    师:是真的吗?你用什么方法证明? 
    生:看出来的。 
    生:滚一滚就知道了。 
    师:为什么? 
    生:如果上、下两个面大小不是一样的话,滚起来会转圈。 
    (教师让学生当众做实验证明。) 
    师:还有不同的证明办法吗? 
    生:把上、下两个面中的一个面取下来与另一个面比较。 
    师:好办法!你是怎么“取”的? 
    生:只要在一张纸上描出其中一个圆,与圆柱的另外一个面重合上去,如果能够完全重合,就说明它们一样大。
    师:真是个好主意!大家按照他的方法来试一试,好吗? 
    (学生操作比较,证明结论是正确的。)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我还发现了圆柱从上到下粗细一样,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师: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想一想,圆柱有几条高,量一量是不是相等的。(学生动手测量验证。) 
    评析:在上述两个教学片段中,片段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片段二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教学的,看似“殊途同归”,但片段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变独白为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强调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启发,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的是“独白”式的教学,教师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体验,把教学理解为简单的问答,没有对问题的实质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而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师采用的是“对话”式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展开真诚、平等的对话,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发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围绕问题的核心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深度探究。通过对话,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此外,学生还获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2.变接受为建构。现代教学论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的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表象”、“体验”都不能从外界输入,由别人替代。因此,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只有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才能获得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表现为被动地接受。教学片段二,教师采用的是“参与式”的教学,教师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自主探究有所发现,掌握知识,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 
    3.变被动为主动。新课程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教学片段一中,教师通过一个个提问牵着学生走,学生思维受到限制,个性发展受到束缚。而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师将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不仅能展示自己的想法、见解,还能相互启发,使认识渐渐完善、深化。另外,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受到激励和赏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31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