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稿教学”,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也调动了积极性,着实减轻了课业负担。但任教老师都是第一次接触,无章可循,没有先例可以模仿。虽有理论依据,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教师在“导学稿”的编写时有时要求过高,有时甚至“拔苗助长”,虽有分层思想,但对学生的“三基”的掌握度上还是不能适当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螺旋上升”,学生对相应知识的理解也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有的知识点在一堂课中不可能“一步到位”,编写时应更注重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
2、教师在用“导学稿”教学时进入一个误区,忽略了平时的课堂教学艺术,上课“干巴巴”,形如“嚼蜡”,学生的学习自然而然没了兴趣。上课按部就班,形式单一:“三步曲”:知识归纳提点;例题学习;学生课堂练习;剩下部分做为学生课后作业。虽然每一次的课后作业并不多,但剩下的多是一些“课后深化”的题目为主,这样的题目使许多同学很难体会成功的喜悦。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败后是否还能重新站立起来呢?
3、一堂新授课,往往会变成一堂习题课,变成一堂训练课,甚至是作业讲评课,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显现,但缺少了学习一堂新课所应有的数学知识关联性的引入,缺少了知识背景的介绍,有时甚至对数学的生活性抛之脑后。只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片面的强调了记忆和模仿作用,而忽略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
4、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真预习新知识的同学很少,所用时间也很少,多数在5分钟左右。有的不会通读全文,只是看一下概念和例题,不会去做书本上的课内练习题。有的同学甚至不预习,只是翻开书本抄抄“导学稿”预习中要做的概念填空,和一些简单的题目,根本不会去考虑知识的联系,也不会过多的考虑其中的数学思想,缺乏必要的思考,思维水平停留在一味的机械模仿上。有时预习题如果和书本的一样,索性来个“照搬全抄”, 以完成老师布置作业为第一目标,何从谈起“思而后学”,动机不纯呀。
5、学生在“导学稿教学”学习过程中重训练,轻反思订正,老师的心态上有时也存在着轻订正的思想,以时间不够作为搪塞。要知道做题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了解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的补缺,而明知自己错误,不去认真的分析订正,即使做最多的题目也是得不尝失的。
6、对于“导学稿”的“反思”环节,成了“装饰”和“摆设”,学生根本没有一点“学后”的思索,那怕是一句话。教师有时也是如此,有时为了应付,也只是潦草的几笔,“学而不思则惘”。
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作为老师应如何审视“导学稿”的编写?如何才能更好的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去进行有效的“导学稿”教学呢?如何使学生的自主预习与老师“导学稿”的书面“引导”有机的结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完美的结合起来,仍是一个不断需要探讨的问题。相信在不断的反思中,师生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导学稿”的教与学,我们的“导学稿”教学一定会焕发出应有的“青春和活力”。愿我们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成功,不做“苦修生”照样有好成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7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