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经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因此,不少教师都借助多媒体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呈现。然而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学条件还很落后,许多学校连幻灯都没有,更别说多媒体了。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尚属“贵族消费”,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只能是“望洋兴叹”。为此,在偏僻、落后的农村小学,要用好新教材,就要求我们教师应立足实际,根据具体的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生活入手——引出课题
师:(手拿纸牌)这张纸牌是什么形状?这一副纸牌呢?
生:一张是长方形,一副是长方体。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牙膏盒,化妆盒,粉笔盒,冰箱……
师:你们觉得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一: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特征还是有所了解的。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评析:教师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即“纸牌”入手,从平面到立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建立了长方体的表象,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二、实物感知——形成表象
(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模型(事先准备好),先摸一摸,再想一想你们摸的平平的部分叫什么?
生:面。
师:再用手摸摸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这一条共有的边,它叫什么呢?
学生有的说叫边;有的说叫线段……
师: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棱”。同学们用手再摸一摸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的棱。
师:再用手摸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生:有一个点。
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评析:借助教具、学具,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触摸长方体实物,从整体上观察长方体,直接感知长方体有面、棱和顶点等三个要素,为进一步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作准备。)
三、动手实践——加深理解
1.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
(课前要求学生自备牙膏盒、化妆盒等长方体物体,并为每组提供一个信封,里面装有长方形纸片。)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点。先请每组同学选择1、2个想研究的长方体物体,采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当然也可以用信封里的长方形纸片做一个长方体,看同学们能否发现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一会儿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
师:哪组愿意先派代表来说说?
生1:我们小组是把长方体纸盒剪开,得到6个面,通过面的比较得知相对的2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生2:(展示作品)我们小组用信封里的长方形制作了一个长方体,发现只要挑选3组,每组2个相等的长方形就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了。
生3:我们小组是用尺子测量出相对2个面的长与宽都是相等的,从而得到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了
这么多的办法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2个面是相等的。
师:现在,你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进一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学生观察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长方体棱、顶点等特点。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条棱?
生:12条。
(引导学生数时,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生1:(拿出一个长方体)先数上面有4条,下面有4条,中间竖的4条。
生2:我是一组一组数的,相对的棱各有4条都相等,有3组,共12条。
师:怎么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我是通过测量发现的。
生2:我是这样想的,长方体相对应的面相等,而这两个面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所以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大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了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再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数一数,一个长方体共有多少个顶点?
生:8个顶点。
3.抽象概括总结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探究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特征,谁能较完整地说一下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生:……
(教师相机板书。)
(评析:改变以往教师包办的做法,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其在看、数、量、剪、拼、比、想等实践活动中,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并凸显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及探究能力。)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做长方体的框架。)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在讨论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师:谁愿意先来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把12条棱分成3组,一样长的4条分为一组。
师: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2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