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直认为:不管孙悟空(学生)的能耐有多大,都翻走不出如来佛(教师)的手掌心(所了解的解题方法)。可就在前一些时,学生解答一道思考题后,彻底改变了笔者的看法,不得不去重新认识自我、审视学生。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35页,题目为: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离地面多少米?
课堂上让学生初步理解题意后,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后按学习小组交流解题情况,重点放在研究用不同方法解题上,且越多越好。
约五分钟后,学生小组开始交流了。二十分钟过后,教室里趋于“平静”(这当中,教师也参与了个别组的讨论),为了使学生解题方法富有层次性,教师就按思维由易到难的顺序逐个让学生发言。
生1:第1秒下落4.9米,第2秒下落(4.9+9.8)米,第3秒下落(4.9+9.8+9.8)米,第4秒下落(4.9+9.8+9.8+9.8)米,式子为4.9+(4.9+9.8)+(4.9+9.8+9.8)+(4.9+9.8+9.8+9.8)=78.4(米)。
生2:第1秒下落4.9米,第2秒下落4.9米加9.8米,第3秒下落4.9米加2个9.8米,第4秒下落4.9米加3个9.8米,式子为4.9+(4.9+9.8×1)+(4.9+9.8×2)+(4.9+9.8×3)=78.4(米)。
(以上两种解法都在教师的意料之中,也是教师在学生学习小组里见到的)
生3:我们的方法比他们的还简单。开始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后来我们小组经过研究发现9.8正好是4.9的2倍,即第1秒下落4.9米,第2秒下落3个4.9米,第3秒下落5个4.9米,第4秒下落7个4.9米.式子为:4.9×(1+3+5+7):78.4(米)。
(全班其余学生都向这一学习小组的学生投来了赞许的眼光)
生3:同时,我们组还发现一个规律:括号内是从“1”开始的连续单数,单数的个数就是下落的秒数。
当时,教师被学生的精辟分析、深层研究、严密概括惊呆了,不由自主地拍起巴掌,教室里也随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事后使笔者认识到,学生在解题时,思维是敏捷的,方法是多样的,能力是非凡的。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利用学生争奇好胜的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给足学生的思考空间,学生探索出来的解题方法可能比教师本身的还要强。真是应了孔老夫子的那句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