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课堂里,怎样从一名“执教者”,转变成为一名“推动者”“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让学生这个主体主动学习?在每周例行的听课活动中,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教了一节五年级数学课“解方程”,课是这样进行的:
一、复习。口答3+x=5,4x=20等方程的解。
二、新授。
1 出示:4x=20
师: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是由简单的事物变化过来的。我们能不能把4x=20这道方程变成比较复杂的方程呢?
2 学生分组讨论,随后汇报各自所编的题目。
3 教师选取有代表陸的题目,按方程的不同类型板书。
4x=20
2x+2x=20 4x+4=24
5x-x=20 4(x+1)≈24
3x=20-x
4 学生质疑。
生(指3x=20-x):这个方程是怎么得来的?
生:我先把4Z分成3x+x,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把。移到等式的右边。
师:能不能把它(指3x=20-x)变得更复杂一些?
生:可以把它变成3x+5=25-x。
生:你是怎么得来的?
生:我把20看作25减5,再根据等式的性质把5移到等式的左边。
5 尝试解答。
师:我们把4x-20这个方程变成了这些比较复杂的方程,你们能解答吗? 学生再分组,每一组在解答3x+5-25-x这个方程后,选择一、两道题求出方程的解。
师(学生解答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这些方程都能转化成4x=20这个方程的形式。
师:不管怎样复杂的方程,总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性质,把方程转化成我们已经熟悉的形式,然后得到方程的解。现在请你们每人从前面口答的几个方程中任意选择一个,把它改编成一道比较复杂的方程题,给你的同伴解答。
课后,通过集体的讲评和我们之间的讨论,执教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
让学生自己构建学习材料
这节课把以往由教师逐一呈现学习材料的方式,改为让学生自己把简单的方程改编成为比较复杂的方程。通过构建数学学习材料学习数学。既激起了学生兴趣和尝试欲望,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中掌握知识和习得能力。学生在构建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有的独立思考,有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同讨论,把一个简单的方程一步一步转变成各种复杂的方程,很自然地用上了已经学习过的“合并同类项”“乘法分配律”“等式性质”等知识,也顺利地写出了原本由教师呈现的各种方程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构建学习材料,通过互相提问,集体交流,不仅明确了这些方程的由来和解答方法,还获得了思考问题的方法,懂得了怎样把复杂问题变成简单问题。不仅知道了方程的解答方法,还明白了不管方程多么复杂,都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把它转化成简单的方程形式。这种学习成果:既学到知识——方程,又学会学习——把握方程之间联系和区別是学生自己劳动得来的。因而学生认识到,自己已经有了解答简单问题的经验,完全可以用来解决复杂问题,因而学习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上述教学反思可见,执教者的“隐观念”有了可喜的变化,她成长了。第一,她的课堂教学已经从“替代”转变为“推动”。她意识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效果,并与先期认同的“显观念”结合起来。第二,她开始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并“在正确认识的指导下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高认识”。这就达到了教研活动的目的:促使有经验的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同时,及时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显观念”,反省、分析或改进教学的目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2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