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分析教材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目前正在使用的新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上,和原教材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差别。新教材除了考虑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要达到高度统一,还渗透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只有真正领悟新教材的内涵,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那么如何分析新教材呢?这里结合人教版的新教材做如下的陈述。
一、分析新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从学习材料上分析,新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比原教材更加丰富,呈现的形式更具多样性,其数学内涵更深刻。所有这些材料都有其编写目的,只有充分揭示其目的所在,显示教材所提供材料的必要性,才能正确理解教材,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以新教材“1~5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材提供了一幅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的“主题图”(图1)。教材正是通过对主题图中事物的逐渐抽象,引导学生认识1~5这几个数,其间集合图的描述正是数学思想的体现。第一个集合图中是1只大象,第二个集合图中是1只小河马和1只大河马,第三个集合图中是3只小鹿的头,第四个集合图中是4朵白云,第五个集合图中是4个学生的头和1个教师的头。在教学中教师在看这五幅集合图时往往把五幅集合图孤立起来看,其实这五幅集合图不但相互联系,而且还蕴涵着从不同的角度对数进行抽象的数学思想。第一个集合图与第二个集合图相比较,编者的编排意图也是不同的,前者明显是一只完整大象的集合,而后者虽然也是完整的两只河马的集合,但不是两只完全一样的河马,而是一大一小,从对数的抽象过程分析,在计算物体个数时是不分物体的大小的,从集合的角度分析,在同一个集合中这两只河马都表示为这个集合的元素。再看第三个集合,已经不是完整的小鹿而是3只小鹿的头,这又说明在确定一个集合的元素有多少时不一定需要用完整的物体来表示,可以用物体的一部分来表示,但这个部分必须和物体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好像我们在举手表决时只允许举一只手一样。再看第四个集合,表示的不再是地上的而是天上的,这又说明对数的抽象无处不在,也就是世界充满着数,任何物体和数都有关。再看第五个集合,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个集合中表示的都是元素,元素的多少与物体的属性没有关系。所有这些,编者都是在用集合的观点来解释怎样从自然界中抽象出自然数,同时也渗透了自然数的特点。如果没有看到或者不能理解,在1—5的数的认识中还蕴涵着这么多的集合思想,就说明对教材所提供材料的必要性和目的性认识不到位。
又如在教学“第几”这一课时教材提供的是一幅排队购票的情境图(图2),这一情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而且当排头有人离开队伍时,其他人在队伍中所处的顺序将发生变化。这是一幅比较好的主题图,但不足的是排头的人离开队伍这一环节在主题图中很难表示出来。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有的教师就采用粘贴小动物的办法来代替课本上的主题图,因为用粘贴小动物来进行排序的优点是很容易改变每个小动物在排序中的位置,这样教材主题图中的不足可以得到弥补。但教师没有考虑排队购票的主题图中还蕴涵着排序是有原则的,购票的排序原则就是按时间顺序排队,有了排序的原则就可以知道事物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如教材中的小朋友排在中间,说明他比前面的阿姨来得晚而比后面的叔叔来得早。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好多教师的做法是自己在黑板上把小动物排成一排,然后问学生小花猫排在第几,小狗排在第几……这种没有排序原则的排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只是让学生知道谁排在第几,而没有更多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去感悟,而且放弃了这一原则,就会出现“插档”(即“加塞”)这类破坏原序的情况。
二、分析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
我们都知道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从粗到精,从描述性到精确性这么一个过程。这样的认识过程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也是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从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分析,新教材更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以数的认识为例,看看数的概念是如何发展的,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在教学1—5这5个数时,编者采用的是直接抽象的方法,从一只大象抽象出1,从两只河马中抽象出2……但是到了认识6,7时就不是直接抽象了。
我们来看6,7这一内容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图3)。
首先是一幅师生打扫教室的主题图,图中有六个学生和一位教师,主题图的下面是两幅集合图,一幅是学生的集合图,另一幅是师生的集合图。然后在学生的集合图下面摆了6个点子,在师生的集合图下面摆了7个点子,在这两个点子图的下面分别写着6,7,在6,7的下面要求摆出相应的小棒。显然编者的编排意图是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如何正确理解从两幅集合图引出两幅点子图,更确切地说如何把集合中的元素抽象成具体的点。我们查了很多教学参考书,都没有提到这是一个抽象过程。因此,教师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数出6个小圆片放在学生的集合图的下面,然后再数出7个小圆片放在师生的集合图的下面。这种操作只是停留在数数的认知水平上,而没有达到把集合中的元素抽象成具体的点。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有一个把物抽象成点的思维过程,如果在第一次出现点子图的教学中没有这么一个抽象过程,那么学生就缺少事物之间在数量上可以相互抽象的认识过程;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抽象过程,那么教学1,2,3,4,5和教学6,7在思维层次上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抽象过程,今后用小圆片、小棒来表示物体就显得依据不足。那么如何让学生经历这个抽象过程?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能用小圆片告诉老师上面有几个小朋友吗?”这时学生就有了把人抽象为点的认知过程。如果只是通过数数来摆出6个或7个小圆片,显然没有经历从物到物的抽象过程。从教材的整体编排来分析,在以后教学8,9和10中都用到了点子来表示物体的多少,可见点子图在数学教学中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们认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用小圆片可以表示任何物体的多少,这才是本节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