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上课了,我请学生观察下面的图形:
“直径分别是6米和4米的两个半圆外又有一个大半圆。”学生都瞪大了眼睛,琢磨着这个从未见过的图形。
这时胆大一点的同学问:“吴老师,是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吗?”“不,”我说,“是求甲乙二人同时同速从A地出发,分别沿外边的大半圆和里边的两个小半圆跑到B地,谁先到达终点。”
“哈哈……”全班都笑了。笑声未断,一部分学生喊了起来:“这还用算,甲先到。”话音未落,另一部分学生声音更大:“乙先到!”
“甲先到!”
“乙先到!”
顿时,教室沸腾了。同桌、前后桌争论着,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我又问:“有的说甲先到,有的说乙先到,谁能用道理说服对方呢?”
江迅马上发言道:“因为乙沿内半圆前进拐了两次弯,所以乙用的时间长,因此甲先到。”
没等江迅坐下,江菲几乎是喊起来:“乙跑的是小弯,甲跑的是大弯,甲用的时间长,所以乙先到!”
这时,我又问:“二人同时同速从A地出发,如果路程相等,到达B地的时间呢?”学生们齐声道:“时间相同。也就是甲乙二人同时跑到终点。”我又问:“那么,二人跑的路程相等吗?让我们通过计算来看看。”
于是,持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都列出甲乙路程的算式,教师让上述两名学生把两个式子分别写在黑板上:
我又问:“谁能把这个式子再简化呢?”
王怡马上说出了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简化算式,并写出:
看到这,学生像发现新大陆:“甲乙二人同时跑到终点!”
“通过解答这道题,谁能谈谈自己的体会?”我问。
汤雯杰站起来缓缓地说:“木工师傅有句话,‘巧眼不如拙线’,我们学数学也同样是‘巧眼不如计算’。”全班同学被她的精彩发言折服了,于是教室里掌声四起。
“好!”我继续问,“我们如果利用刚学到的知识计算阴影部分的周长,该怎样算?”
还没等我发问,黄一楠同学马上举手:“3.14×(6+4)更为简便。”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呢?”
“因为甲乙路线长相等,而阴影部分的周长正是甲乙路线之和,这个和又恰是大圆的周长,只要求出大圆周长就是阴影部分的周长了。”
在此基础上,我又出了下面一题:“求阴影部分的周长。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学生就计算出来。
3.14×〔(5+2.5)×2〕=47.1(厘米)
反思:
1.精心设计习题,引发学生探究。数学思维是数学智力的核心,数学探究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可以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但数学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索式去组织教学的,因而教师应该把握好时机,精选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起学生探究兴趣,且可使学生在探究之后能获得成功的数学材料来组织探究教学。
2.教育也需要等待。有时学生的解法不完善,甚至不正确,教师会心急火燎。但等待那么一两分钟,给学生一次思考的机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激发起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欲望,那么自主学习、主动创新的个性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张扬。老师们相信,适当的等待和引导,学生会做得更好。
3.变教学“指令式”为“对话式”,让学生有自主建构的权利。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辛辛苦苦教了学生半天,学生却觉得没有必要;自己详细讲解的重点、难点,学生却似听非听……呕心沥血的教师时常有“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的感慨。教师如果一走上讲台,就兴奋不已,滔滔不绝,讲得津津有味,听者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创新的能力又从何谈起!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包打天下,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师生彼此尊重,教师才能真正做好平等中的首席。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4/6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