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实质”谁重要?
案例:
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巩固练习环节出示“132-98”和“376-199”两道题,要求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如下:
生A:132-98
生B:376-199=177
=132 100+2
=34
教师评价时,对生A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其板书旁画了一个大红“√”,而在生B的板书旁却打上一个大大的黄色“?”。教师面向全班学生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打问号吗?”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说生B没写计算过程。当教师又B生B为什么不写计算过程时,生B回答说:“我是想到了376先减去200再加上1,但是写出来就不简便了,因为写要花时间,也费劲。”这时,教师十分严肃地发话了:“小朋友们记住了,在今后的所有简便计算中,一定不要忘记写出简算过程,否则在考试中是要披扣分的。”接着,教师让生B上台重做,生B极不乐意地走上了讲台……
思考:
1 要求学生必须写出简便运算过程,这是个别现象吗?
不,这绝对不是个别现象!我从教二十多年,可谓听课无数,就在课改的几年里,所听的数学课也有数百节次之多。然而,在所听的数学计算(含简便运算)教学课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向学生强调要写出计算过程。这种现象普遍得无一例外。
2 要求学生必须写出简便运算过程,这背后隐藏的是什么呢?
从教师的话“在今后的所有简便计算中,一定不要忘记写出简算过程,否则在考试中是要被扣分的”不难看出,这是应试教育在作祟。翻开本区(我想外区也不会例外)历年来的小学毕业考试阅卷评分细则,可以看到,每年计算题的评分标准都是按步骤给分,而写出最后正确答案只能得到0.5分。也就是说,一道3分的计算(含简便运算)题,如果学生没有写出计算过程,只有最后的正确答案,则只能得到0.5分,会失去2.5分。这对学生来说,“损失”是“巨大”的,对教师来说,也是十分“心痛”的。有着这样的“价值”导向,教师更如何能在计算教学中超然的不去强调写出计算过程呢?
3 这是不重视过程的表现吗?
课后,我与该教师交换意见时,她谈到让学生写出计算过程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这让我哭笑不得。难道学生的问答中没有体现出过程吗?的确,时下“过程比结果重要”的观点在不少教师心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我坚持认为这是有害的。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管学习过程如何的好,但结果却是错误的,难道我们能用宝贵的课堂时间去瞎折腾?这岂不是徒劳?所以数学学习要重过程,也应重结果。
4 数学课堂,“形式”与“实质”谁更重要?
我们的教学,难道就是为了学生考试的分数?不是。经历课改多年的教师都明白:考试,只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形式,但绝不是唯一的,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实质。片面追求学生考试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本末倒置、舍本求末的表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堂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进一步反思上述案例,发现这是一种重“形式”轻“实质”的做法。因为在简便运算的教学中,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与过程,能正确迅速地心算出答案,便是学到了知识的本质。然而教师却去强调书写形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原因,但仍然算是本末倒置。
5 简便计算教学,教师不能缺乏什么?
结合本文案例,我个人认为,简便计算的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不能缺乏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求新、求简的意识。因为新课程实验教材编写的意图十分明确:计算教学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由生口的回答“写出来,就不简便了”看,教师完全可以从数学应用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会出计算在生活中运用时其思维过程才是主要的,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是重要的,至于计算过程的表现形式则无关紧要。
二是课堂教育机智。由于生A、生B的演算板书不同,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在合作讨论与交流中去体会两种做法在特定环境下的合理性,感悟生B做法的快捷性和实用性。
三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可以这样说,生B的板书以及回答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创新举动,遗憾的是教师却不加以鼓励、支持,而“强迫”学生按一定的固有“模式”重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行为在萌芽时便惨遭封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