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课与素质教育
数学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它注重学生的实践,着眼于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数学学科课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一、数学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肯去思考、钻研,思维就活跃,就能提高学习成绩。而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发展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它可以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内容,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如我在教学“长(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一堂操作活动课,让学生用小刀把红薯切成块并摸一摸那些切块,他们看到、摸到了“面、棱、点”。有了这样一个非常具体、直观的操作过程,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想知道刚才摸到的三个部分是什么。在兴趣的感召下,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了新知识。
二、数学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能够用一种不寻常的眼光看问题。在别人看不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能提出独到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活动课教学中,运用学具、投影、操作、实验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很好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含有智力因素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简捷巧妙的方法去思考和解答问题。如我在教学“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后安排了“巧拼图形”的活动课,要求学生用等长、等根数的小棒拼摆出面积大小相同的多种图形。我先在投影器工作面上示范拼摆,但面积大小没有变。学生很感兴趣,当他们跃跃欲试的时候,我叫他们把准备好的小棒拿出来,按要求拼摆出5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7平方分米等组合图形。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拼出了形状各异的图形,并能说出分割与计算的方法。这说明数学活动课不仅能培养兴趣、巩固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数学活动课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数学活动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还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实际操作或实际应用的数学活动,能使学生受到实践出真知的教育。“走迷宫”的活动能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拿火柴”、“勾数”、“填数”等活动能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如我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时,指导学生制作等底等高圆柱体和圆锥体器皿,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像这类活动,能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数学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
我们今天所教的这一代儿童,大多是“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事事靠父母包办,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技能较差。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可操作性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需要学具就指导学生自己制作。如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到”时,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截取小棒”的比赛活动。活动中学生边截边数,十根一捆,有的手指划破了皮,也不肯放弃。这样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百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比较,还学会了“截取和系带”的方法。实践证明,数学活动课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仅培养学生将数学活动课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培养了劳动习惯,提高了劳动技能。
五、数学活动课能训练学生的交往技能
在数学活动课中,我运用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法,采取以优帮差、以集体帮个体的方法,将差生与其熟悉的优生分在同一活动小组,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讨论。这样,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影响,消除了恐惧心理。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发言和陈述自己的想法,交往技能得到了训练。
总之,数学活动课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积极地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且学会了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初步技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等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因此,数学活动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