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从不同设计的教学比较中进行反思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13:33:15 小学数学探讨争鸣

 

   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教学设计,然后进行比较是教师课堂中经常运用一种比较方法,通过这种比较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前一节课的不足,然后针对这种不足在后一节课中进行调整。应该说,这种比较方法相对来说容易进行操作,像平时学校中的一些研究课活动,教师们经常运用这一方法,先请某一位教师上一节课,然后大家分析这一节课的得失,经过修改后,再一次进行尝试。这样多次、反复地进行比较,从而形成一节比较成熟的课。当然,这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比较中需要有思考,哪怕是专家帮助你进行比较,也要搞清楚教学过程调整的原因,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到其它的教学内容上。
    在前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有一位教师对自己前后所上的“有余数除法”这一内容开展了比较的研究,并获得了较好的收获。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已经掌握表内乘法以及简单的乘、除法竖式计算基础上学习的内容,通过认识余数的概念、余数的特征以及初步接触简单的除法竖式试商的方法,为学生三、四年级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二、三位数除多位除法奠定基础。上海市原二年级数学教材对其内容编排的程序如下:
1.9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可分到4支,还剩下1支。
9÷2 = 4 (支)…… 1(支)
余数
2.11个 ,每 个份,可以分 ?还剩下 个?
11÷ = (份) …… (个)
3.想一想。比较余数和除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教材安排三个环节的目的是,通过例1的学生动手操作练习,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通过例2的开放式的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余数的概念;通过“想一想”练习中的余数与除数的比较,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特征。从数学教材呈现的内容上分析,本节内容是属于理解性的知识,主要是:①理解余数的概念。②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特征。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每个教师对教材认识程度、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因此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的实施也将不同。
    ㈠第一次教学过程的实施
    一位教师在第一次上这一内容时,她是这样设计教学程序的:①学生动手操作,把6只苹果放在3只盘子中,进一步说明整除算式的意义;②学生动手操作,把7只苹果,放在3只盘子中,不能完全分完,得出余数的概念;③通过直观操作图的讲解,列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④通过两个竖式算式的讨论,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概念;⑤通过四组不同习题的练习,强化余数比除数小的概念。教学后,这位老师在讨论会谈了自己的想法: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我主要考虑两个方面:①理解余数概念,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②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学习,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求知识规律。但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把重点放在“余数”概念的认识上。在新授的导入阶段,通过6只苹果放在3只盘子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算式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7只苹果放在3只盘子上的操作练习,立即得出“余数”的概念后,后续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余数”这一抽象的概念进行开展,其目的是快速让学生建立余数的概念。所以本节课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这剩下的一只苹果还能不能分?
生5:不能,因为题目中的问题是平均分,所以这只苹果不能分了。
师:我们把剩下的1只叫做余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请哪个小朋友说说,7只苹果平均分放在3只盘子里,它的算式是怎样写的?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到,学生“余数”概念的习得过程是在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讲解下逐步接受的,学生本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并不多。虽然通过我的讲解,学生也能理解余数的概念,但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被动获得的,他们是在教师的讲解中被动的接受的,它不是学生在认知冲突的矛盾中,自己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探究顿悟得到的。
    另外,练习内容的安排也十分地强调反复地练习,从教学时间上分析,复习、导入、出示“余数”概念这三个环节共用时间是15分钟,学生进行各种有关余数概念的习题练习共用了20分钟;从习题练习的内容上分析,本课时的习题练习共分三个层次:第一、二层次是直接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第三层次是一组三道的填空题;第四层次是一组三道题的判断题。可以说习题的形式是多变的,习题的练习节奏是紧密的;从习题练习的设计参与人员分析,四组习题的练习内容均有教师课前的设计,学生基本没有参与习题练习的设计。
    ㈡第二次教学过程的实施
    随后,这位教师重新调整教学的设计,第二次教学的主要环节是:①尝试练习。通过全体学生自主参与分苹果的活动,导入新课。②揭示矛盾。在学生分苹果的感知活动过程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③归纳分类。及时引导学生对多种分苹果的方法,归纳出“正好分完”与“分后有余”的两种情况。④验证分类结果。在学生得出分物品结果的两种情况后,教师组织学生对结论的验证。⑤建立表象原型。在学生实中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通过在头脑中分物品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原型。⑥建立余数概念。在大量实践操作基础上,抽象出余数概念以及有余数除法的算式表示方法。⑦探索余数与除数之间的特征。经过对余数、除数大小的比较,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特征。⑧验证“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出多种验证结论的方法。
教学后,这位执教的教师在叙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谈到:
    第二次教学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形象、直观思维的特点,通过学生多次的动手操作活动这一契机,把重点放在学生感知活动的过程中,在学生自主参与、反复实践操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原型。
    在本课时的导入阶段,教师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让全体学生尝试分苹果。从课堂现场观察,学生对分苹果游戏的操作是相当熟悉,有一定的基础。教师简单地作了一些操作的指导,学生马上进入角色。在分苹果中,由于教师没有限制学生分的结果,学生对正好分完就产生了三种情况:每只盘子放1只苹果,需要9只盘子;每只盘子放3只苹果,需要3只盘子;每只盘子放9只苹果,只需要1只盘子。此后,一组学生在每只盘子放4只苹果,可以放2只盘子,还多余1只苹果这一方法的介绍,引起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他们也积极探索多种分后有余的分法。对此,教师并没有急于得出余数的概念,而是利用黑板上已经板书的多种分法的数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纳分类。然后又通过对8只苹果的不同分法,来验证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参与的面广,每个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分苹果,而且这一分苹果的活动本身就是学生生活中已经接触的,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容易操作,这就使每个学生都能十分自觉地参与这一活动。同时,这一活动又为后面每个学生充分感知余数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两次分苹果活动中已初步感受知了分后有余的概念,已经形成对某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6002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