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学网课 > 小学数学

还课堂以“原生态”

admin 小学数学 2021-04-23 13:22:51 小学数学探讨争鸣

 

       教育的目的,在课改的今天仍然可以用古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赋予它崭新的、鲜活的、时代性的内涵而已。针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误区和偏差,我们需要在课改的前提下,还课堂以“原生态”,即还课堂以学科本色,还课堂以知本性。 
   
  一、要辩证地理解、实施三维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学科的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相结合的角度来把握教学目标,既立足于阶段目标的现实性,又着眼于整体目标的长远性;既要考虑如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来把握教学目标,更要注意单一目标的达成度与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以语文学科低年级阅读教学为例,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更应从基础的能力来培养,教师要注重字、词、句、段、篇渐进教学,切记盲目地为了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而忽视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低年级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是最原始、最自然的,是学生最直接的感受。教师就要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这个高度来整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可以把隐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合于扎实的听、说、读、写、思等具体操作中。 
   
  二、合理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但是,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从“以本为本”向“弹性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转变,而非无止境突破学科特点,无止境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现在许多公开课上,许多教师使用现代化手段,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但冲淡了课堂的主题,忽视了课堂的本质属性。一堂课学生不知到底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中,应注意处理好课外资源与教材的有机整合,要立足于教材自身资源的挖掘与使用,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此基础上,再与课外资源恰切融合,以达到既不墨守成规,又不滥用资源、本末倒置的目的。 
   
  三、恰当处理教学关系 
   
  现在的课堂尊重学生,但是,对于这种“尊重”理解的泛化,导致很多教师对学生不敢说半个“不”字。 
  有这样一个课例,教师由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列出算式“16+79”之后,诱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在学生思考之后进行汇报时,20多名学生共用了10余种方法口算出了这道题的结果,教师对所有的方法无一例外地进行了肯定的评价,或“你的想法真独特”或“你真棒”等。学生汇报完以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活跃”从表面看来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课后的调查表明,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只使用了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很少有借鉴别人方法的,做出2、3种方法的更是寥寥无几。分析这个课例,这位教师所犯的错误,就是基于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算法多样化的狭隘理解。在这种观念下,他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尊重的结果,学生对算法的优化选择自然是无从谈起,学生的运算技巧训练、思维训练、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等更是无从谈起。 
  教师是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但是,这种珍视并不等同于对学生所有的理解、所有的表述都要给予肯定的态度。教师不能片面地、过分地放大学生的自主作用,甚至在学生出现认识偏差或明显错误的时候,放弃应有的指导。教师应讲在该讲之时,问在该问之机,既不越俎代庖,又不放任自流;既要放手自主探究,又要张弛自如、画龙点睛,要把握好尺度。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进入误区和出现偏差是难免的。但是,如果施教者多一些理性思辨,少一些形而上学;多一些实实在在,少一些浮泛虚华,始终站在为学生的发展奠基的角度,以做学问求是的态度,进行“实”字为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学生必将受益终身。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983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潘少俊衡

| 桂ICP备2023010378号-4

Powered By EmpireCMS

爱享小站

中德益农

谷姐神农

环亚肥料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感谢潘少俊衡友情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