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投入,低产出”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我在学校做过一个调查,三到六年级的819名学生中,有73%的学生明确表示喜欢数学而不喜欢语文,他们的理由是:语文老师天天让大家写生字、抄词语,作业量特别大;课文其实大家都读得懂,可课上被老师那么多问题一问,好像什么都不懂了,一点意思也没有……而数学就不同了:作业少,每道题目只要做一遍就可以了;数学比语文学起来轻松多了,只要上课认真听,课后根本不要再花什么时间……与数学相比,客观现实也让我们语文老师汗颜:数学每周只有四、五节课,而语文的课时数却将近是数学的两倍,该抄的抄了,该写的写了,该读的读了,该背的背了,但无论是单元测试、期末考试,还是毕业考试,学生的语文成绩总比数学矮一截。看看数学,反思语文,启示还是很多的。
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
学生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一学期期末复习的时候,数学老师总能把一学期的学习内容总结成一张表,知识点一目了然,复习也就事半功倍了。而语文就不行了,课文、生字词、句型练习、短文分析、作文,知识点多而零碎,枯燥的练习让人头昏脑涨。如果说数学是一串珍珠项链,那么语文则是散落一地的珍珠,复习起来自然困难得多。这种系统性的差距还体现在每节课的教学上。我曾对一个班的学生进行过调查,数学课后有82%的学生能此较系统地说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而语文课后的这个比率则下降到了43%。
与数学课相比,至少在学生的眼中,语文教学系统性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既要充分挖掘单篇课文内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充分重视课文与课文之间、册与册之间的纵向联系,力争将那些散落一地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这方面,著名特级教师姚烺强的“一点突破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一点突破法”就是把整个课文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时寻找一个足以牵动全篇课文的“突破点”,以此为主线,将课文中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数学课上。老师好像在带领大家走迷宫,又像是一位出色的侦探带领着大家去侦破案件,经过一番努力。“走出迷宫”与“案件侦破”之后的那份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数学是思维的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数学的教学方法充满了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式的启发性,这是语文教学所无法比拟的。
语文是一门重积累的学科,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情感、价值观的熏陶,但这也许也是造成语文“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太重结果而轻过程了,我们习惯于把课文内容肢解,然后再把它机械地教给学生,而很少能引领学生去总结语文学习的方法,去总结语文知识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去发现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从理性高度上去举一反三。
语文教学的“重积累”与“启发性”其实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帮助学生进行积累的过程中兼顾启发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梳理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听过一堂语文练习课,其中有一道语音题,题目是这样的:
“读一读,比一比:
女孩—女孩儿鲜花一鲜花儿
月牙一月牙儿
笔杆一笔杆儿 花篮一花篮儿
纽扣一纽扣儿”
按照通常的讲法,无非就是带着学生读一读,纠正错误的地方,注意体会儿化后的表达效果。其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正确朗读这些词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表达效果学生却不能在这毫无语境的朗读中体会出来。教者别出心裁地编写了一首小诗:
女孩儿
天上有一弯细细的月牙儿,
地上有一个小小的女孩儿。
她的手上,
是一个精致的花篮儿,
花篮里,
插满了芬芳的鲜花儿。
你要到哪里找寻梦想?
美丽清新的女孩儿。
在你的梦里,
一定也有一枝求知的笔杆儿。
那么——
临行前,
让妈妈为你缝上那颗掉了的纽扣儿。
这样一来,儿化音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出来了。而且,儿化音在这首诗中成为韵脚,也增强了诗的可读性。符号变成了文字,词语形成了语言,它们便灵动起来了。闪耀起来了。课堂也亮起来了,孩子的心也暖起来了,希望更是飘起来了。
三、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