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材只是学科知识的一个载体,而知识是实践者的心血和汗水凝成的,是实践者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的闪光。然而,再好的教材,也只是人们使用的一种工具,而课堂却是发展的、生成的、创造的、灵活的。因此,我们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与利用各种资源,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实现活用教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 引用——丰富教材
教材的版面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范例,一个瞬间,供大家学习与借鉴。但要使教学活动丰富并富有童趣,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气,我们应尽可能地把学生认知经验中已有的、感兴趣的而教材中并未显示出来的对教学确有辅助作用的素材引用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体、更亲切,学生学得更灵活、更有趣。
例如:我在教学“名数的改写”时,在《扬子晚报》上收集到了《在韩国做“百万富翁”》的报道。现摘录其中的一段:“刚到韩国的时候,由于韩元面额和人民币相差十万八千里,对韩元的数字根本没有一点概念,一走进商店才知道自己是一个真正‘富有的穷光蛋’。随便一件普通的日常用品都是以千元为单位计算的,一个普通的烧饼1000元,一串500克的葡萄3000元,一盒简单的快餐6000元,韩元兑人民币大约1000韩元合7元人民币,所以每次买东西都要根据兑换率做加减乘除好几遍,生怕弄错了,多花冤枉钱。”充分引用生活中的素材,丰富了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素材展开充分的讨论,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是学生学习的有益补充。
二、 改造——超越教材
教材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有些教师过分囿于教材,一味按教材的教学程序执行,再加上现行教材例题的编排在提供答案的同时,也提供了思考过程,有些教师便把这作为唯一的思路加给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师应对教材的教学过程进行改造,大胆地超越教材。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这一课时,教材呈现的是一幅3的倍数图,并指出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数的特征,并提示学生想:每个能被3整除的数中各位上的数加起来所得的和有什么特征?教材虽然没有把结论“奉送”给学生,但学生却是被牵着鼻子走的。因而教学时,我们没有“以本为本”而是从“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究者”的角度对教材内容作了重新处理:1.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2.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3.提出问题(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合作探究(从0到9十个数字中选3个,组成一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思考讨论:(能被3整除的数与数字排列的顺序有无关系,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无关系?)4.初得结论,推广验证。5.形成结论,体验成功。
上述教学过程,教师对教材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了大胆的改造,这样设计的教学过程,重在“探索”,重在“思考”,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 开拓——挖掘教材
教材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细致入微地娓娓道来。它存在着许多学生“看不见”的空洞和留白。教师应及时地把这些深藏不露的空白之处挖掘出来,让学生洞察其中的奥妙。这样,教材就在“无中生有”中变厚了,相应地使教学材料“增值”。
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中“保留到哪一位,只需看后一位上的数”是教材的空白点和学生的疑惑点。一位教师在教学例题“5.962保留一位小数是多少”时,引导学生观察十分位后面的尾数表示“62个千分之一”,超过“50个千分之一”,也就是超过“5个百分之一”,向十分位进一,学生明白了只需看小数保留位数后一位的道理。
又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中“为什么要沿着高剪”、《三角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有其他的推导方法吗”等教材中没反映出来的深层性问题都可被教师点化成为消除学生思维盲点、开阔学生思维空间的添补材料。
四、 捕捉——刷新教材
教材无论如何更新,总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只有教师教育智慧的发挥,学生才智的展露,才能对教材进行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才能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捕捉课堂即时生成的东西,对教材的知识不断的刷新、充实和完善,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材的开发中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教材真正充满生机与灵性。
例如,“求最小公倍数”的教学:
生:“老师,李××没有按你的要求去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我看了一下他做的方法,确实与别的学生不同:
师:“李××,请你把自己是怎样想的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李××:“我发现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先用2去除,再用3去除,就相当于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6去除。”
师:“大家同意他这个发现吗?”
一部分学生点头表示同意,还有一部分眼神漠然,似乎不明白。
师:“这会不会是个巧合?让我们一起做两道题来验证一下,看李××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练习后,都肯定他的发现是正确的。
师:“我们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既可以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一步一步去除,也可以用李××的方法,直接用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去除,结果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同学们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师应充分捕捉课堂中生成性的东西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用来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五、 取舍——凸显教材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有些教师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但不屑于对教材习题进行研究,有时仅仅把教材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缺少对习题的取舍以及与其他教学过程的整合,使得习题功能弱化,教材意图不能凸显。
例如:苏教版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倒数的认识”,课后第7题:
先找出下面每组数的倒数,再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教材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题组练习,巩固求倒数的方法,形成技能,并以此为素材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数的倒数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时用下面工作表的形式呈现:先观察每组数据的特点,再求出它们的倒数,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工作表对原有习题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真分数、假分数和整数倒数特点的认识。这样进行整合,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操作方便。学生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达成共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地址:/wangke/xxshuxue/2021-04-23/58415.html